姜家山传奇-第二十九章:王府迁出偏刀水,群雄聚首雨台山(2)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其他类型>姜家山传奇> 第二十九章:王府迁出偏刀水,群雄聚首雨台山(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九章:王府迁出偏刀水,群雄聚首雨台山(2)(1 / 2)

其实,朱王就在刚才经过的队伍之中,朱王的穿着与刚才经过的那些头领一样,混迹在普通的人群之中,与人们期许的裘马扬扬招摇过市的情景相去甚远,人们也就没有发现他的存在。,

其实罗卜汝人对朱王并不陌生,当初元宵武林大会时,朱王就坐在评委席的位置之上,可人们那时哪里知道他在未来的日子里会做出如此惊天伟业。人们期望看到的自然是今天的朱王,而不是当初武林大会的评委。可朱王依然还是当年的样子,只是今日一身戎装让别人没有辩别出来,朱王就在那一队押运辎重的将士之中,因为何二牯牛在前面开路,人们对牯牛兄弟的发迹产生了兴趣,于是关注聚焦在二牯牛身上,倒是让他占领了风光。

当然,朱王之所以混迹于普通将士之中,也与他低调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号军举事至今虽然占踞了川黔交界姜家山方园几百里,可与自己光复大明的目标还差之千里,王府迁徒之事,原本不在朱王计划之列,只因仙人托梦所至,如此劳师动众朱王心里原本就觉得有些不务正业,如果再招摇过市那就更加不该了。

王府军队过了双路垭,选择了一条僻静之路上山。这是通往雨台山的另外一条路,只有当地人方才知晓这条路的存在。这条路需要经过好长一段人迹罕至的沟谷,人称岩底沟。岩底沟故名思议就是在悬崖之下穿行的沟谷,沿途古树遮天蔽日,即便是上万人的军队行进在其中,也不显露出任何声势。谷底的路不时因山洪暴发而改变,时左时右尚可通行,好在沟谷打入谷开始便一路向上而行,少有积水成渊的状况,沟谷间流淌的溪流清澈见底一片清凉,将士们渴了可随便取其饮用,或因山溪在沙石间穿行久了,将原有的杂质一再层清一再过滤,饮用起来十分甘甜。

进入上山的路,之前的马车便无法行驶了,肖师傅与何二牯牛让大家把马车停放在岩底沟入口处的开阔地上,将车中什物一件件的取出来,让每位将士负荷而行。肖师傅及何二牯牛带领的白号军大多是罗卜汝本地或就近的农人,不仅地头熟力气也比较大,即便肩上扛着一百多斤的物资,照样的行走如飞。而那些刚从王府来的将士却显得有些吃力,朱王让自己的父母及叔婶乘轿上山,自己却跟在大队伍的后面而行。

朱王一行来到雨台山的时候,已过下午申时。徐秉臣组织雨台山的将领们等候在雨台山英雄关前的登天石级处,红号军刘筱静、陈占彪等人也在等候的人群之中。时间一分一秘的过去,徐头领等人望眼欲穿的盯住罗卜汝谷地上山的路,却不见踪影,大家嘴没说心里却开始担心起来,生怕出现什么意外。

徐秉臣正在纳闷之际,后山瞭望哨派人前来报告,王府军队已经从岩底沟方向向营寨而来。徐秉臣等人方才放松崩紧的神经,原来朱王选择了另一条隐蔽的路上山。徐秉臣带领一行人立即转身到后山的山门去迎接朱王一行。来到后山,徐秉臣看到在通往后山的路上,来自王府的军队和前往迎接的何二牯牛、肖师傅的队伍正浩浩荡荡往雨台山而来。众头领连忙参上前去与拾级而上的朱王紧紧握手。

王府队伍人数并不多,参军府、警卫营、总务府、精武馆、孔学堂等机构累加起来也就五百人不到,左宝山算是王府大总管,每一块他都得操心,参军府的其余几位高参很难有时间在王府之中,大都在各路号军前沿,与一线将士同甘共苦。朱王的家眷组成也不复杂,父亲和叔父都是花甲老人,父母膝下只朱明月一位男丁,两位姐姐已远嫁金陵;叔父自幼饱读诗书,膝下无子,虽有二女也是远嫁他乡。父亲朱由之是朱氏族中武学传人,朱王一身武功皆为家父所传;叔父自幼饱读诗书,通晓四百书五经,深谙朝事,朱王的文治造诣均源于他的教导。朱氏遗脉朱由之兄弟二人,谨记祖上教导,光复大明之心从未眠灭,无奈时机尚不成熟。直到朱明月出世,自幼聪慧灵敏,朱氏兄弟看到光复大明的希望,于是潜心教导朱明月,将平生所学的文治、武功全都传授与他,时时处处矫正他的一言一行,使朱明月得以快速成长。朱由之兄弟二人一个掌管精武馆、一个潜心孔学堂,所教授之弟子都进入号军之中,成为号军的中坚力量。

雨台山王府原本是打造的行营,徐秉臣担心王府的人多住不下,直到见了朱家只两位老太爷,一颗悬着的心方才落了地。不仅是徐秉臣,包刮刘筱静在内的头领也都关心朱王后宫之事,在人们看来像朱王这样的人,三妻四倿皆在情理之中,可王府一干人等就没有朱王夫人的踪影。人们大惑不解,直到王府的人悉数安排就序,人们才从朱氏老太爷处得知朱王一心光复大明,至今还是孑然一身。这让徐秉臣及其余几位头领十分感慨,也十分心疼……

王府落户雨台山,此前的警卫营、参军府都可以现成入住,而精武馆、孔学堂事先却没有安排。徐秉臣苦心思索如何来是好,这却是两位老太爷的心血所向,也是号军灵魂的根源所在。徐秉臣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决计将自己的将军府缮出来作精武馆场地,各类设施也都可以布置进去;可孔学堂却找不到恰当的场所,徐秉臣记得罗卜汝大堡场边上有一处关帝庙,却记不得是什么时候留下来的,环境清幽场面也还算大器,如果打理一下用作孔学堂倒是不错的场地,可大堡场不仅是在山下与王府相隔太远,更有甚者那里年久失修条件十分艰苦,担心朱二太爷不乐意。当徐秉臣把孔学堂的事告知朱王,朱王却十分欣慰。原来朱二太爷原本就是好清静之人,他就担心徐头领把孔学堂开设在军营之内,朱王料定叔父对关帝庙的场所一定会满意。果然,当徐秉臣带朱二太爷前往关帝庙实地察看时,朱二太爷欣喜若狂,现场为即将开办的孔学堂起了一个“卫育观”的名字,性情之余赋诗一首以抒胸臆:

未育观前景若何,依凭场堡卧东坡。

三面临江开后径,半溪流水绕前途。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