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科学纪元13年2月10日
一番精心准备后,曙光城举行了盛大的奠基仪式。新区商人、学者和社会名流总共一千多人参加盛典。苏吉拉纳以会长名义发出三千多份请帖,只有百分之三十的人敢于尝试和魔媒接触。
来宾们带着恐惧与好奇,由大小军舰载运到曙光城。刚进港口,便立刻被一平方公里建成区牢牢吸引。模范城建设七年才有的气像,现在只用八个月就能完成。当地科学会堂高达七层,长一百米,宽八十米,大厅能容纳两千人。巨大穹顶上钢梁密布,是一座当代人从未见过的钢结构建筑。
从会堂门口直到客轮码头,是五万平方米的科学广场。从吴兴川、松本聪香、马伦巴、普拉卡什这些前辈直到朴运成,二十座科学先驱雕像分立在科学广场四周,昭示着科学大会的历史传承。
广场中央是一座青铜群像,用来纪念《科学之舱》的作者。当年无论是桥本英二,还是田村嘉浩,为了保密,无人在资料中署名。今天,人们只能推测它肯定是集体创作。群像中有人埋首创作,有人眺望远方,个个神态肃然。
陈慧珍的设想得到充分体现,奠基典礼极尽奢华,务必令当地人知道科学与财富的血肉联系。晚宴上,汉餐、和餐、泰餐、法餐、意餐、俄餐……各种菜肴琳琅满目。然而宴会场面却十分尴尬。当地人受教会薰陶多年,质疑这些食物的来源。服务人员不厌其烦地向他们解释,这些食物都从普通农户那里购买,没有用科学技术加工。肉类均出自农户家养,绝无野物,所有菜肴都没用过科学工厂制造的调味品。甚至炊具都是当地铁匠打造的土产,而不是科学工厂里冲压出来的产品。厨师更是刚刚应招的本地高手。
即使这样,大半宾客也不敢就餐,甚至不碰酒饮,只喝白水。住在曙光城期间,他们都靠仆人带来的干粮充饥。服务人员全部是预备学校的毕业生,吃过几年“科学饭”,身体健康,皮肤红润。他们指着自己,想说明科学食品没有危害。最终也只有不到一成宾客被说服。大部分人反驳说,别看你们现在身体健康,真气很快会耗尽。不是纯天然的食物,我们绝对不碰。
虽然不敢碰食物,大家的注意力却被灯饰吸引,尤其是从陆地过来的人都是第一次看到电灯。很多宾客入住酒店后,不敢点亮房间里的电灯,向服务员讨要蜡烛照明。
“让这种电光照久了,会不会生病?”
“不会啊,我们不是挺好的。”
“短时间还行,长了呢?”
“长了?科学时代人人用电灯,都活到七八十岁。”
“你怎么知道?你亲眼看到了?”
……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