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赤道无风带已经成为共和国的内海。雄伟的“马克思”号运载着两千名普通劳工,一百名成人教育班学员和五十名科学预备班的孩子们驶向曙光城。
哈立德就在成人教育班里面,他甚至没用化名,因为没人认识他。哈立德在前线省成人教育处报名时,将自己描述成终南大教区养成院学生,精通计算,爱好农业、手工等学科。被老师批判为功利心过重,深感压抑,所以弃学投奔大会。
养成院除了培养教会官吏,也培养技术人才。正是靠这些人,一些优质农作物才种遍全球,将人类数量勉强维持在十五亿上下。然而在养成院中,一流学生读教义,二流学生念文史,不入流的学农工。所以近卫军每到一处,当地养成院里农工两科的师生往往最先表示欢迎,陈心成就是一个手工劳动科的学生。
哈立德和他的十名伙伴接受考核,证明确实有简单的数学能力,手工技术也不差。这些人自称学过制硝,是制作黑火药的能手,于是被很快录取。鉴于前线省师资力量差,优秀学生要送到曙光城接受培训。
“马克思”号下水后,首任船长是曼德尔,后来辞职经商。现任船长换成塞米拉,阿拉伯人,科学预备班第一期学员,毕业后跟随马图尔研制蒸汽机。在大会规划中,首批蒸汽机几乎都当作船只引挈,从最早给“先驱号”研制的小蒸汽机开始,直到“马克思”号上一万人力的巨型蒸汽机,塞米拉始终是研发小组骨干。每次试车都在海上进行。日久天长,塞米拉也成为海运专家。
硝烟散去,战舰恢复为武装商船,塞米拉也掌管起“马克思”号。闲来无事,她便把一百五十名未来的科学人招集到前甲板,给他们普及历史知识。
“这艘船的名字取自一位古人,他研究的领域相当于新科学里面的行为科学。马克思作了哪些学术贡献,以后你们的教师会专门讲。今天我只介绍一条,他认为劳动是人生第一需要。所以探索、发现、创造、营建,科学人就要在这些最精致的劳动中活出自己的价值。比如……”
塞米拉指指背后雄伟的烟囱。“这台蒸汽机就由我的小组设计。人生中哪怕只有一件这样的创造,晚年回想起来都会觉得没有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