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道衡才华出众,智商很高,但情商却很低,对杨广的不良用心,根本没有看出来,高高兴兴地上任去了。薛道衡没有看出来,其他人却看出来了。有个叫房彦谦的人,是唐朝名相房玄龄的父亲,当时任司隶刺史,与薛道衡关系不错。房彦谦悄悄对薛道衡说:“您以后一定要少说话,少与人交往,最好是杜绝宾客,闭门自守,否则,很容易惹祸”。可是,薛道衡没有听懂,不以为然。
杨广处死前朝大臣高颎之后,朝廷少了能干的大臣,自然效率大为降低。有一次,杨广命大臣们讨论一项法令。大臣们议来议去,七嘴八舌,很久决定不下来。薛道衡心烦了,随口说道:“如果高颎还在的话,肯定早就定下来了”。
有人立即把这话报告了杨广,杨广大怒,说:“高颎是罪臣,薛道衡竟敢怀念他,明显是一伙的”。杨广下令,把薛道衡抓起来,派御史大夫裴蕴去审理。
裴蕴,是杨广的宠臣,特别善于溜须拍马。他审判案子,不是依据法律和事实,而是根据杨广的喜好。杨广不想重判的,即便有再大的罪,裴蕴都能找出借口开脱;杨广不想饶恕的,即便再轻的罪,裴蕴都能有理由予以重判。裴蕴就像杨广肚子里的蛔虫一样,杨广很宠信他。
薛道衡的案子,其实并不大,充其量就是说话随便,出言不慎,甚至根本算不上犯罪。可是,裴蕴知道,杨广憎恶薛道衡,于是经过苦思冥想,想出了一个诛心的罪名,硬要判薛道衡死罪。
裴蕴对杨广说:“薛道衡这个案子,表面上看,好像不大,但从案子背后,可以看出薛道衡的无君之心。他替高颎鸣不平,实际上是把责任归于皇上。薛道衡的用心极其险恶,属于大逆不道。臣建议以诛心之罪,处以死刑”。
杨广一听,很是赞同,马上说:“你分析得很对。薛道衡早就有无君之心,朕当晋王的时候,他就与高颎、贺若弼等人合起伙来,不把朕放在眼里。幸亏现在天下太平,如果一旦有事,这老家伙肯定会造反的。你通过这个案子,揭示了他的反叛之心,是为国除害”。
当时,满朝的文武百官,都认为对薛道衡的处罚不会太重。一是因为薛道衡只是说了一句错话,罪状十分轻微;二是薛道衡是三朝老臣,又是天下闻名的大才子,声望甚高,杀了他影响不好;三是薛道衡年龄七十岁了,已经是风烛残年,活不了几天了,没有必要杀他。众臣猜测,最重就是免官,让他退休回家。
薛道衡本人,也是这样想的,他是个书呆子,根本想不到皇帝之心竟是如此狠毒。薛道衡被捕入狱以后,天天催着办案人员审理,好早日结案回家。到了宣判那天,薛道衡甚至嘱咐家人,要多准备一些酒肉,他回家以后,肯定有许多人前去看望安慰,一定要招待好宾客。
裴蕴一脸阴险地宣布了判决书。薛道衡听到判他自杀,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面无表情,呆若木鸡,迟迟不肯动手自尽。监刑官报告了杨广。杨广冷笑一声说:“不知道好歹的老东西,那就勒死他吧。”于是,薛道衡就被活活勒死了。
杨广执意处死薛道衡,还有一种说法。薛道衡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广受赞誉,杨广也有很深的文学造诣,对此很不服气。杨广经常对大臣们说:“别以为朕是靠着父亲才继承了皇位,如果与天下才子比试,朕照样能当天子。”杨广自命不凡,无人能及,自然心生嫉妒,不容许别人超过自己。
有一次,在朝廷聚会的时候,众臣作诗答对。杨广卖弄文学,写了一首押“泥”字韵的诗,众人纷纷叫好。有人也以“泥”作诗,但都赶不上杨广,杨广自鸣得意。不料,薛道衡即席作诗一首,明显超过了杨广,众臣都惊叹不已。其中“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成为千古名句,流传至今。
由于薛道衡压了杨广的风头,杨广嫉恨在心,于是找借口把薛道衡杀了。薛道衡在临死之前,杨广很得意地问他:“你还能作‘空梁落燕泥’吗?”赤裸裸地暴露了杨广的妒嫉残暴之心。
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杨广无辜杀害三朝旧臣、年已七旬的大才子薛道衡,表露出了他的暴虐无道。文武百官和天下百姓,一致认为薛道衡死得冤。杨广做了一件大蠢事!
隋炀帝杨广以残暴而闻名,从史书记载来看,确实如此。杨广上台以后,为了铲除异己,诛杀了一批旧臣老将,同时,杨广六亲不认,翻脸无情,为了树立个人权威,对心腹之人也痛下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