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篡周建隋朝
杨坚辅政之后,铲除宗室势力,平定三方叛乱,巩固了统治地位,下一步,他就要篡位夺权、改朝换代了。
《隋书》记载,杨坚靠着女儿起家,以国丈身份入朝理政。不久,又依靠刘昉、郑译两个小人物,伪造太上皇遗诏,当上了辅政大臣。杨坚辅政以后,很快杀掉了宇文招等五个王爷,铲除了宗室势力,紧接着,又平息了尉迟迥等三方叛乱,完全把持了朝廷,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崇高地位。
杨坚上面的那位北周皇帝,名叫宇文衍,被称为周静帝。周静帝是宇文赟的长子,母亲是“五后”之一的朱满月。周静帝此时只有七岁,还是一个什么事都不懂的小屁孩,杨坚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地打着他的旗号,诏令天下。
杨坚平定三方叛乱之后,再也没有能够与他抗衡的力量了,于是,便加快了篡位的步伐。杨坚颁发皇帝诏令,取消了右、左丞相的官职,那个挂右大丞相虚名的宇文赞,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后来又被杀害。杨坚担任了大丞相、大冢宰,假黄钺,可以代表天子行使权力。
不久,杨坚觉得大丞相不够显赫,便改为相国,同时由随国公改封为随王,并受加九锡的特殊礼仪。杨坚可以佩剑穿鞋上殿,朝拜时不用通报姓名,也不必小步快走,可以大摇大摆地上朝。杨坚划出二十个郡,作为随国的封地,建立宗庙。杨坚的曾祖父杨烈、祖父杨祯、父亲杨忠,全都追封为王,立长子杨勇为王太子。
更有甚者,杨坚头戴皇冠,建制天子旌旗,出入使用天子礼仪,乘坐金根车,设置旄头云旗,令人开路清道,已经与皇帝没有区别了。
杨坚所做的这一切,目的是为登基做舆论准备,同时试探大臣们的态度。杨坚所处的时代,是南北朝时期,改朝换代频繁,皇帝就像走马灯似地更替,人们的忠君意识比较淡薄。大臣们都觉得,北周气数已尽,杨坚具有雄才,取而代之是应该的。史书没有记载,有哪个大臣提出反对意见,相反,大臣们都纷纷进言,劝杨坚早日登基称帝。
李德林早就为周静帝写好了禅位诏书。李德林是有名的才子,他写的禅位诏书,引经据典,文采飞扬,大讲天下非一人所有,有德者继之。杨坚看了,十分满意。
有个叫庾季才的大臣,甚至为杨坚看好了登基的时间,他振振有词地说:“我夜观天象,又查了皇历,认为在二月份登基最好。二月的太阳,正处在天空的正中。二月十三日,是甲子日,甲数是九,子数也是九,意寓长久;十三日又是惊蛰,万物复苏,是阳气旺盛之时。过去周朝的周武王,就是在二月十三日统一了天下,汉高祖刘邦,也是在这一天称帝的。所以,二月十三日,是最好的登基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