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老将斗智
杨坚顺利铲除宗室势力之后,面对的就是元老重臣了。这些老臣,人数多,资历深,功劳大,能力强,远非王爷可比。在元老重臣当中,最出名的是韦孝宽、尉迟迥,还有李穆、司马消难、王谦等人。杨坚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采用了拉拢和打击两手策略,效果不错。
《隋书》记载,韦孝宽,是陕西西安人,汉族,出身将门之家。他从年轻投军以来,一生戎马,身经百战,屡立大功。在著名的玉璧之战中,他带领数千人,打败了东魏二十万大军,名声大振,被誉为南北朝第一名将。韦孝宽是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唐代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宋代追封七十二人,他都名列其中。
韦孝宽有一个明显特点,他只热衷于军事,而不喜欢政治,更没有野心,对朝廷十分忠心。对这样的人,杨坚自然十分器重,极力拉拢。杨坚是辅政大臣,他打的是朝廷和皇帝的旗号,因而具有很大的优势。当时,韦孝宽已经七十一岁高龄了,杨坚仍不准他退休,反而给予重任,任命他为徐州总管,并统管徐兖十一州的军事。
韦孝宽是北周属一属二的元勋重臣,而另一位重量级的元老人物,是尉迟迥。尉迟迥,是山西大同人,宇文泰的外甥,从小在宇文泰家里长大。尉迟迥从年轻的时候,就跟随宇文泰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深受器重。到杨坚辅政的时候,尉迟迥已经六十五岁了,担任相州总管。
尉迟迥的孙女尉迟炽繁,是宇文赟“五皇后”之一,尉迟家族与宇文家族关系密切。尉迟迥的资历、功劳都比杨坚强得多,他见杨坚专权,很不服气,又见杨坚有篡位野心,更是气愤,心想,就算北周气数已尽,需要改朝换代,也轮不到杨坚你这个后辈啊。
杨坚对尉迟迥的心理摸得很透,知道他不可能被拉拢过来,只能寻机除掉。杨坚辅政不久,就对尉迟迥下手了,他以皇帝的名义,征召尉迟迥入朝,免去了他相州总管的职务,任命韦孝宽为相州总管,去接替尉迟迥。
当时的地方总管,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司令,而且还有行政权,势力很大。相州的治所在邺城,那是东魏和北齐的都城。相州管辖六个郡、几十个县,人多地广,物产富饶,实力很强,而且离京城长安不远。所以,杨坚要先拿他开刀。杨坚的打算是,如果尉迟迥奉诏进京,那就成功地调虎离山了;如果尉迟迥敢于造反作乱,有韦孝宽这位战神级的人物,也足以能够对付。
尉迟迥接到皇帝诏令后,知道杨坚的意图,立刻就气炸了肺,遂下了决心,打算起兵造反。可是,尉迟迥是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军,不会鲁莽行事。他不动声色,表面上服从朝廷诏令,给朝廷上表,说他遵旨行事,近日就可以入朝,暗地里却积极准备起兵之事。同时,尉迟迥还派出使者,远道去迎接韦孝宽。尉迟迥忌惮韦孝宽威名,想等他来后除掉,然后再起兵。
韦孝宽接到任相州总管的命令后,不敢怠慢,带领少数随从,立即赶赴邺城。韦孝宽一边走,一边在心里嘀咕,他知道尉迟迥的性情,认为他不可能甘心离开相州,此去恐怕会有麻烦。
韦孝宽走到朝歌时,遇见了前来迎接他的使者。韦孝宽没有想到,尉迟迥会派出使者,跑这么远的地方来接他,可是,他不仅没有受到感动,反而心里警惕起来。韦孝宽故意与使者东拉西扯地聊家常,借机探听虚实。通过闲聊,韦孝宽感觉到,尉迟迥并没有做入朝的准备,顿时起了疑心。
韦孝宽对使者说:“我年龄大了,走不快,你先去禀报,说我随后就到。”支走了使者,韦孝宽立即派几个随从,装扮成老百姓,赶往邺城侦察。韦孝宽放缓了脚步,磨磨蹭蹭地往前走,一天走不了几里路。
很快,随从回来报告说,邺城内军队调动频繁,似乎在准备打仗。韦孝宽心里明白了,尉迟迥这老家伙,果然想造反,他派使者来迎接,显然不怀好意,恐怕是想把他诓进城去,拿他祭旗。但韦孝宽没有证据,不便向朝廷报告,也不能贸然回去,于是,就在汤阴的驿站住下不走了,静观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