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主要是基层官吏的“功劳”。
地方官吏在“方田”的时候抠得很细,把以前不用交税的荒地、盐碱地、坟地等都列入纳税范围,把贫瘠的土地当做肥沃的土地提高纳税额,并且把农民房前屋后种植的桑树、枣树等都视为农民的财产让农民交纳财产税。农民发现“均税”之后税额反倒增加了。农民当然不满,以各种方式表达他们的不满。有些农民在听说政府要来“方田”了,赶紧把树都砍了。
“方田均税法”因为受到各方阻力进展缓慢。
“免役法”也是如此。王安石的本意是想让农民安心生产,免受劳役干扰。大家凑个钱,由政府出面雇人服役。有钱人多掏点钱,没钱人少掏点钱,没有服役任务的人不掏钱。但是地方官吏在执行过程中胡作为,让普通农户按富户标准交钱,让原本不必服役的也掏钱“助役”,这就不公平了。邻近京城的农民集体上访,堵了王安石的家门。这事惊动了宋神宗。宋神宗专门为此事下旨规范助役的执行标准。
地方官吏大多来自富户或者官宦人家,对王安石变法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故意把王安石的好经给念歪了,让变法进行不下去。
范仲淹的女婿贾蕃是某地的地方官。范仲淹那时早已不在人世。贾蕃为了阻挠变法的实行,想方设法挑动农民闹事。围堵王安石家门一事就是他在背后捣的鬼。
朝中大臣反对变法一是因为他们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二是认为政府不应该过多参与商业领域的事,使国家财政商业化。
比如均输法,苏轼、苏撤兄弟就出言反对。苏撤说:“朝廷破坏规矩……唯利是嗜,其害必有不可胜言者矣。”政府唯利是图,弊端肯定会非常多。苏轼说:“均输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然广置官属,……而不与商贾争利,未之闻也。”均输法实施首先要设立一个机构,这套班子从官员到职员需要多少薪资和办公经费?能不能省钱先不说,政府插手商业,要说不会与商人争利,可能吗?
宋神宗虽然没有采纳苏轼兄弟的意见,但均输法在推行过程中无疾而终,根本没实施下去。
王安石变法看起来很美,但实施起来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未见其利先见其害,遭到朝野反对。
宋神宗发现朝野对王安石变法都激烈反对,慢慢由支持到动摇。王安石失去了宋神宗的支持也就难以把变法继续推行下去。
王安石变法在清末以前史学界对其基本持否定态度。甚至有人称王安石为“古今第一小人”。
但是从清末开始,仁人志士亟欲变法富国强兵,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180度大转变。梁启超称其为国史乃至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中国总理wjb以王安石的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来表明实行改革的决心。
抛开王安石变法的象征意义,就事论事,北宋的王安石变法跟西汉的桑弘羊理财没什么区别。王安石变法的很多措施其实就是效仿桑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