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把唐玄宗的话转达给姚崇。姚崇转忧为喜。
有了皇帝的鼎力支持,姚崇在工作中敢于负责,敢于拍板。
姚苌的做事效率也非常高,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别的宰相都插不上手,只能垂手而立。
姚崇建议唐玄宗限制佛教的发展。他说,佛教这玩意当不得吃,当不得穿。都说佛法大无边,可历朝历代信佛的那么多,国照样亡,人照样死。现在富人竞相建庙,穷人竞相出家,对国家经济发展没有好处。
唐玄宗在姚崇的建议下清查假和尚,将并非真心向佛只是为了逃避纳税或劳动而剃度的人强制还俗。唐玄宗还严令禁止兴建新的寺庙,即使维修也得zf批准。随后他又下令禁止铸佛和抄写经书。
一位国舅级别的皇亲为非作歹被告上官府。唐玄宗的弟弟找唐玄宗求情,希望网开一面。唐玄宗问姚崇怎么办好。姚崇的意见是依法严惩。唐玄宗在情和法之间选择支持姚崇。在姚崇将那位国舅爷绳之以法之后,皇亲国戚违法现象立刻少了很多。
一位王爷想走唐玄宗的后门提拔一个下属。唐玄宗就写了条子让族兄拿着去找姚崇。姚崇接到条子马上就来找唐玄宗,说你可不能开这口子。如果大家都托关系走后门,我们的干部选拔就从任人唯贤改成任人唯亲了。如果zf充斥着一大堆人情官、后门官,那么干部队伍的素质就没指望了。唐玄宗一听,立即把那个条子撕了。
大家听说唐玄宗递条子都被驳回来了,再也没人去走这歪门邪道。
唐玄宗和姚崇在整顿干部队伍上面下了很大力气。
武则天时代大开科举之门,一簸箕一簸箕地往朝里面输送人才。为了安置这些人才武则天设置了很多新机构和官职。韦后、安乐公主、武三思、太平公主等权贵当政时期或卖官鬻爵或结党营私也一簸箕一簸箕地往朝里“掺沙子”。唐玄宗上台时,唐朝的干部队伍已经非常庞大,很多部门都是一个正,八个副,助理边边坐,候补门外站。办公室人多得坐都坐不下,人浮于事,勾心斗角。
唐玄宗上台后开始着手整顿队伍、削减冗员。清理之后,官吏“十去其九”。
在清理的同时,唐玄宗严格干部的选拔和考核。经过唐玄宗的治理整顿、沙里淘金,大唐王朝的干部队伍面貌焕然一新,精干而高效,恢复到“贞观之治”时期的状态。
精兵简政之后还省下了大笔的财政开支,减轻了百姓负担,一举两得。
唐玄宗能够开创“开元盛世”主要得益于他有一支过硬的干部队伍。
唐玄宗和姚崇等群臣一起组织百姓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治理灾害,普查“黑户”“黑田”,抑制土地兼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经济。
有一年,黄河两岸闹蝗灾。但见蝗虫飞来乌压压一片,遮云蔽日,落到田里,密密麻麻,无边无际。等到蝗虫吃饱喝得,别说青苗,连草都不见了。老百姓心疼得不得了,可又无可奈何。
面对灾情,姚崇建议组织百姓抗灾救灾。这在现在看来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当时却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他们认为这是“天灾”属于“不可抗拒力”。蝗虫没法灭也不能灭。犯杀孽会得罪老天爷。
姚崇舌战群儒、力排众议,认为人命大于天。他说服唐玄宗下旨灭蝗,规定:捕蝗一斗,奖粮一斗。中央一声号令,全民总动员。男女老少齐上阵,捕、烧、埋……虽然不能尽除蝗灾但尽力降低蝗灾的损失。
“由是连岁蝗灾,不至大饥”。虽然蝗灾连年但都没有引发饥荒。
这也算人力战胜了天灾。
这让人联想到六十年代“灭四害”——消灭老鼠、蚊子、苍蝇、麻雀(当时人认为麻雀偷吃粮食,是害鸟),规定一只老鼠尾巴换一支铅笔,10个苍蝇换一块橡皮。很快时间,“四害”几乎绝迹。
姚崇当政期间,唐朝方方面面都拨乱反正走上正轨,为“开元之治”开了一个好头。
姚崇政绩斐然。但很可惜,“为政以公”的贤相姚崇最终却因为徇私不得不引咎辞职。他的儿子身为公职人员收受别人礼物受到非议。他的手下受贿被抓,罪当处死,他去和唐玄宗讲情。唐玄宗虽然看在姚崇面子上从轻发落,但从此对姚崇不满。姚崇识趣地向唐玄宗辞职,请求告老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