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也没想灭了南陈,只是想报复南陈,同意讲和,下令撤兵而回。
隋文帝把从南边撤回来的军队派到北边去打突厥。
突厥以前抢掠北齐,北齐亡了抢掠北周,然后是隋朝。反正不偷不抢他是活不下去。
匈奴、“五胡”在中原逐渐销声匿迹后,来自俄罗斯阿尔泰山的突厥人在西域崛起。他们打败柔然,占领了从中国东北大兴安岭到中亚咸海的大片土地,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突厥帝国。突厥人和当年的匈奴人一样,经常来中原劫掠,成为中原在匈奴之后的心腹大患。
突厥这次是五个可汗同时出动,一共40万兵马杀奔隋朝。
突厥之所以有五个可汗是因为老可汗死后诸侯争位,新可汗沙钵略摆不平各路诸侯索性让大家都称可汗。东南西北加西域,各设一个可汗。南突厥沙钵略自称大可汗,为五个可汗之首。但是论实力,西域可汗的实力最强。
突厥这回南下犯境是五大可汗联合出兵。五大可汗出动全部的40万军队,兵分多路杀入隋朝。
隋军分兵在鸡头山(甘肃平凉西崆峒山)和河北山(内蒙古阴山)击败两路突厥军,把突厥人挡在国境之外。
两路突厥军窜至马邑(山西朔州朔城区东北)和兰州被隋军截住杀败。
三路突厥军杀至弗泊(青海海东乐都区西)、临洮[táo](甘肃甘南临潭县)、幽州(北京),击败隋军,然后深入隋朝内地疯狂地烧杀抢掠。陕甘地区的牲畜被劫掠一空。
隋文帝急调太子杨勇入关赶走了突厥人。
沙钵略率军十几万攻陷了临渝镇(河北秦皇岛抚宁县东榆关镇),烧杀抢掠一番后扬长而去。
沙钵略原本想继续深入。隋朝的车骑将军长孙晟[shèng]与突厥人有私交,佯称铁勒人打算偷袭沙钵略的老巢。沙钵略信以为真,急忙撤兵而回。
长孙晟对突厥人的情况非常了解,建议隋文帝用谋略对付突厥人。
像汉武帝解决匈奴那样过度依赖武力,虽然也可以打败突厥,但势必会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加重百姓负担。不如使用谋略,以智取胜。突厥五可汗并立给了隋朝使用谋略远交近攻的机会。以这种打拉结合各个击破的方式解决突厥问题,更经济,更有效。
隋文帝接受长孙晟的意见,采用“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策略,利用突厥的内部矛盾分化突厥,希望能够让突厥把精力消耗在内讧上,腾不出空来骚扰中原。
隋文帝把南突厥定为打的对象,把其他四部突厥定为拉的对象。
583年,隋文帝派兵北伐,突袭沙钵略可汗。
突厥人没想到隋军会在新败之后主动出击,被杀了个措手不及,大败而逃。沙钵略丢盔卸甲藏在草丛中才得以逃脱。
大可汗被打败,其他几个小可汗受到极大的震动。有的可汗希望跟隋朝讲和。有的可汗希望跟隋朝结盟。五个可汗各怀鬼胎,矛盾重重。隋朝趁机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挑拨离间,连打带拉,将突厥暗潮汹涌的猜忌激化成明火执仗的内讧。
在沙钵略西北的阿波可汗首先跟隋朝结盟。沙钵略大怒,率兵袭击阿波。突厥的内战随即爆发。
内战把五大可汗都拉下水。群殴中的突厥各方不仅没功夫骚扰隋朝还纷纷向隋朝示好,希望隋朝站在自己一边。
西突厥达头可汗主动向隋文帝请降。
受突厥人欺压的契丹人也向隋文帝投降,接受隋朝的任命,希望得到隋朝的庇护。
沙钵略一看自己处于西边的达头、北边的阿波、东北的契丹以及南边的隋朝的团团包围之下,四面受敌,无处可逃,赶紧派人向隋朝求和。
沙钵略的老婆是北周宇文招的女儿。她愿认隋文帝为父,改姓杨。隋文帝于是封他为大义公主。沙钵略大喜,上书隋文帝,称隋文帝为岳父,自称女婿,发誓要跟隋朝世代友好。
沙钵略举国南迁,自愿成为隋朝的藩属。隋文帝将他们安置在长城脚下。
沙钵略没有了后顾之忧大举反攻阿波可汗,击败并且活捉了阿波可汗。
隋文帝不愿让沙钵略一家独大,让沙钵略放了阿波,保留阿波的汗国。
隋朝帮助实力弱的一方去打击实力强的一方,使突厥两方的实力都变得越来越弱,一举扭转了与突厥对抗的颓势。
南突厥作为隋朝的藩篱为隋朝隔开其他突厥人。隋朝的边境逐渐安定下来。
隋文帝通过分化瓦解、恩威并用,使军事实力远远强于自己的突厥臣服自己,安定了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