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虞不看好诸侯,拒绝加入叛军。
袁绍很没面子,只好把这事先放下。
董卓的军队进攻孙坚,将孙坚击败。孙坚靠手下舍命相救才侥幸逃出。孙坚在阳人(河南汝州)收拢残兵败将。
董卓跟孙坚曾在西北共事,知道孙坚有勇有谋很难对付,调手下大将胡轸率吕布、华雄两个猛将进攻阳人,务必将其彻底干沉。
胡轸对吕布既蔑视又嫉妒。一个出卖旧主的人竟得董卓如此赏识,一步青云跟自己比肩。他扬言要斩一员大将祭旗。
吕布听说后暗恨于心,寻机报复。
胡轸率军来到阳人,准备安营扎寨,让士兵好好睡一觉后次日开战。吕布谎称孙坚已经望风而逃,强烈建议连夜攻城。胡轸信以为真,指挥军队发动进攻。但孙坚据城坚守击退了胡轸的进攻。胡轸见无机可乘便下令停止进攻。将士们人疲马乏又饥又渴,没设壁垒便解鞍卸甲躺下休息。
孙坚率军发动突袭,大败董军。大将华雄死在混战当中。
《三国演义》说关羽温酒斩华雄,其实是孙坚斩的。另外“三英战吕布”的故事也没发生过,因为刘关张根本就没来。
古代打仗也没主帅之间单挑的。古希腊曾经发生过。希腊两城邦交战时,有时不搞群殴玩单挑,各出一位勇士决斗,胜者代表自己的城邦获胜,败者的城邦宣布投降。这样打可以避免士兵伤亡。但是中国历来就是群殴,主帅躲在士兵后面。如果让对方冲进来杀了主帅,军队失去指挥,基本就输定了。据说吕布真玩过单挑,不过是跟郭汜。故事出自汉末年间的《英雄记》,书已经失传,难断真假。正史里从来没记载过主帅单挑的。
说书人都是讲双方主帅单挑决胜负,似乎带不带兵去都无所谓,去了也不过是摆设,一个武艺高强的战将过去就把事全办了。说书人这样讲是想把混乱的战争场景简化,并且能突出主角的形象。但真实的战争不是这样。
孙坚乘胜进军洛阳,到达大谷(河南洛阳偃师市)。
董卓亲自率军迎战竟也不能取胜。董卓决定放弃洛阳,收缩兵力退守陕县。
吕布负责掩护大军撤退。他按照董卓的命令烧毁了洛阳。董卓不想把洛阳留给诸侯联军做任何利用。
孙坚在洛阳打跑吕布后,占领了洛阳。但是洛阳已是一片废墟,没有了占领的价值。孙坚派人修复了汉陵后就撤兵回去了。他没有继续西进。他的实力还不足于跟董卓决战。
孙坚的手下在皇宫废墟的一口井里找到一枚玉玺。
据说这枚玉玺就是著名的和氏璧玉玺。这枚玉玺早在董卓进京之前,在宦官之乱的当天就遗失了。想必是掌玺太监投井自杀时把玉玺掉进井里。这枚玉玺被称为传国玉玺。据说谁能得到它就是天命所归的真龙天子。孙坚得到传国玉玺喜不自禁,悄悄把它收藏起来。
所谓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就此告一段落。
董卓掳走皇帝和百官偏居关内。关外的诸侯陷入无政府状态。诸侯开始拼命扩张自己的势力,互相攻击,弱肉强食。中国重回战国时代。
别看袁绍带领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无所作为,带头窝里斗可大有作为呢。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结束后,负责后勤的冀州牧韩馥停止供应粮草,想撵诸侯赶紧回家。袁绍可不想离开中原。他窜唆幽州太守公孙瓒去打韩馥。公孙瓒于是借口南下讨董卓,率军进入冀州地界。韩馥派兵拒战,被公孙瓒击败。这时袁绍以帮助韩馥为名也率军进入冀州。韩馥心知袁绍和公孙瓒一样都是图谋冀州而来,但自身实力不济,谁也打不过,只能接受现实。韩馥在别人的劝说下主动让位给袁绍,把冀州牧的大印和冀州的地盘拱手相让。
袁绍借故吞并冀州让诸侯警觉起来。曹操立即引军南渡黄河远离袁绍,去河南寻找新的根据地。
当时黑山军正在进攻东郡。黑山军的首领叫张牛角,和黄巾军创始人张角的名字只差一个字。张牛角在张角起兵后不久也聚众起兵响应,转战河南河北一带。只是他的名气不如张角,势力也不如张角,不被人关注。
灵帝时期,张角和张牛角都死在革命第一线,黄巾军和黑山军也遭到重创,但两军并没被根除。趁诸侯争霸,国内大乱之机,两军死灰复燃,声势甚至超过以往。青州黄巾军人数高达三十万。黑山军联合当地各支变民,人数也高达十几万。
东郡太守王肱受到黑山军的攻击节节败退。
东郡太守原本是桥瑁。桥瑁跟刘岱素来不睦。东郡属衮州管,也就是说桥瑁归刘岱管。两人不知道什么原因爆发冲突,刘岱杀了桥瑁,任命王肱为东郡太守。
曹操进入河南后率军进攻濮阳。曹操当时只有几千人马,而对方有几万人马。曹操以少打多利用谋略打败了黑山军,不仅攻克东郡还收编了黑山军几万人马,赚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