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37,弭兵之盟(2 / 2)

但是楚郑结盟的事不知道怎么被晋国知道了。晋国趁郑国国君郑成公来晋国的时候把他扣留,然后派兵讨伐郑国。郑国国君被晋国扣留,国内群龙无首。郑国派人去向晋国求和。晋军主帅栾书竟然把来使杀了,以示不灭了郑国誓不罢休的决心。

郑国只能向楚国求援。

楚共王觉得对不住朋友,派子重率兵去救郑国。但是子重没有直接去救郑国,而是出兵陈国,然后往莒国打,也就是从河南东部杀向山东南部。这样的进军路线可能有几种企图,把晋军从郑国引开,把势力扩张到山东南部,切断吴国与中原的联系。

中原诸侯对战火重燃非常无奈。他们不仅恨楚国入侵,也恨晋国惹事。晋国诱捕郑国国君,杀死郑国使者,不接受郑国投降,这些事干得非常不地道。诸侯不肯出兵助战。

这时,秦国和白狄(生活在陕西一带的狄人)趁虚而入入侵晋国。晋国只能撤兵回援。

晋景公在各种压力之下,决定跟楚国讲和,罢兵息战。他让人给楚国传话,希望停战讲和。楚共王马上给与积极响应,派来使者邀请晋人去楚国进行和谈。晋景公派出谈判代表团跟随使者去了楚国。

在和谈期间,晋景公得病死了。他闹肚子蹲厕所,竟然掉进茅坑淹死了。堂堂一代霸主竟落得这么个结局。

晋景公的儿子晋厉公继位。晋厉公遵循晋景公和为贵的既定方针,致力于修好各国。

晋厉公会合诸侯讨伐郑国。此战不是为了争霸而是为了纠正先前的错误。晋国扣留了郑成公之后,郑国爆发夺位内乱。晋厉公出兵送郑成公回国复位,希望借此跟郑国和解。

郑国人听说郑成公回国,起兵杀了新君,迎接郑成公回国复位。晋军把郑成公送回国后也撤兵回国。

晋厉公试图恢复秦晋之好,邀请秦国国君秦桓公进行和谈。但秦桓公担心被晋国扣留,拒绝进入晋国境内。两国最终商定在边界进行和谈。

晋灵公和齐桓公各自带兵来到黄河两岸,各派代表渡河进入对方境内,去找对方国君会谈。两国虽然最终达成了和议,以黄河为界,互不侵犯,但是常年敌对形成的戒备心理和不信任感并没有消除。和议很快就被破坏。

与秦国讲和之后,晋厉公没了后顾之忧,出兵讨伐狄人。狄人毫无防备被杀得大败。

秦桓公认为自己被晋厉公利用和愚弄,与狄人合谋,准备讨伐晋国。墨迹未干的和议于是就变成一张废纸。

公元前579年,楚晋经过一波三折旷日持久的谈判终于达成和议。

晋厉公跟楚国的公子在宋国举行会盟,史称弥兵之盟。两国约定互不侵犯,一致对外,扶危救困,赈灾平乱,违背誓言,人神共诛。

晋楚停止争霸,平分霸权,共同主持中原事务。中原诸侯也派出大夫参加盟会,同意奉晋楚为共同霸主。

晋楚几十年的争霸战最终以和局收场。这对中原诸侯是幸事,对晋楚来讲是无奈。两国势均力敌并且各有各的后顾之忧。晋国后面有一个秦国。楚国后面有一个吴国。后方不稳无法集中精力进行争霸战。晋楚都急需腾出手来巩固后方。

秦晋自崤山之战后一直战争不断。秦国勾结狄人轮番侵扰晋国,让晋国不胜其烦。

吴国一直在跟楚国玩起猫捉老鼠的游戏。吴军不断袭击楚国的属国。楚军若来征伐,吴军就逃之夭夭。楚军如果北上中原争霸,吴军就卷土重来。子反带领楚军一会儿北上抗晋,一会儿东进伐吴,最多的时候“一岁七奔命”,一年下来累得口吐白沫。

晋楚争霸成全了吴国崛起。吴国利用游击战逐渐吞并了吴楚之间的蛮夷小国后成为南方第二大国。吴国国君自立为吴王。

晋国背后是中原第二强国秦国。楚国背后是南方第二强国吴国。两国都有后顾之忧,都有讲和的意愿。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