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大地从冬寒里苏醒复活过来,被人们砍割过陈旧了的草木茬上,又野性茁壮地抽出了嫩芽。不用人工修培,它们就在风吹雨浇和阳光的抚照下,生长起来。这时,遍野是望不到边的绿海,衬托着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种种野花卉,一阵潮润的微风吹来,那浓郁的花粉青草气息,直向人心里钻。无论谁,都会把嘴张大,深深地向里呼吸,像痛饮甘露似的感到陶醉、清爽。
于成龙奉命“入觐”。地方官赴京“入觐”,按照规定每三年一次,任务就是到吏部述职,汇报工作,接受调查。运气好的话还可以受到皇帝的亲切接见或者提拔重用,运气不好会丢官降职的。“入觐”的官员包括各省的布政使、按察使,还有各府的“佐贰”官。作为知府责任重大,不能擅离,就将同知或者通判这两个副职派一个去代劳。
于成龙出发的时候天气还很冷,一路晓行夜宿,饱经风霜,好不容易达到京城,于成龙在《长安邸中午日》中感慨道:“十年浮萍宦异乡,回思已事倍神伤。榴裙喷火红颜好,荷盖擎珠绿水凉。泡雨有无呼吸变,奇云生灭古今忙。悲歌慷慨当年梦,白发空渐续命长。”
这次“入觐”只是例行公务,代替知府汇报黄州的各项工作,自己并没有得到什么奖赏或者处罚。办完事后,于成龙并没有立即回歧亭,而是绕道回了一趟故乡永宁,探望慈爱的老母亲李氏,操持家务的老妻邢氏,还有儿子儿孙等一大家子人,缓解自己十年的乡愁。于成龙在《纪行》诗中大发感慨:“指日拜天阙,天香可袖归。十年奔故里,未息汉阴机。”
于成龙在外做官,家里就是大儿子于廷翼打理,读书耕织,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还以于成龙的名义给寺庙捐款,积累功德,还多次举办公益慈善事业,救助贫寒的族人和永宁父老。二儿子于廷劢一边读书一边行善,以父亲为榜样受到好评。
征收赋税也是于成龙的工作。当时官府的陋习很多。朝庭的政策本来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但是地方官俸禄微薄,不够花销。所以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以碎银子铸银锭时有损耗为理由,征税时加收一笔数量不定的“火耗”银。征收赋税时,也常在砝码上做手脚,尽量多收一点,充实自己的小金库。为了防止差役暗中取利,于成龙亲自坐在大堂上征收,老百姓直接将银钱交到于成龙手中,直接兑换收据,称银称粮的砝码升斗,都以户部颁发的标准为准,绝对不欺瞒百姓,伤害百姓。歧亭的老百姓,哪里见过这么讲天理有良心的老爷?他们知道于成龙的生活十分清苦,心理十分的清楚缴纳钱粮时,常常会多带几个铜板,顺手放到于成龙的桌案上。于成龙忙于公务,一开始并没有留心老百姓的小动作,后来发现了,便询问是怎么回事,老百姓不好意思地说:“老爷不要我们的火耗钱,我们给点柴火钱总是可以的吧。”
于成龙坚决不收,百姓们坚决要给,最后于成龙破例一次,只收了一壶酒的钱,算是让百姓请客。于成龙喜欢喝酒,每天花费四文,他只收四文,再后来,于成龙就坚决不收了。
在清理刑狱方面,于成龙提出严禁教唆别人打官司。在“杂派”问题上于成龙的解决办法是,既然朝廷不可能拔付足够的经费,那只能与老百姓商量,公开透明地办好这一件事。县官在大堂上召集百姓开会,讨论具体的摊派数额,银钱够用就行。当着大家的面,收齐银两,县官在“派单”上用朱墨批示清楚,然后将“朱单”交给“见年”保存。这样即使有存心不良的县官想从中贪污,也不敢将多派的“朱单”留给百姓做自己的把柄。
至于非常规的上级杂派,县官将文件公开给百姓,然后再从容商议。老百姓搞不清楚哪些赋,哪些是杂役,主要原因是官府不及时发布,让老百姓多交赋税,官府将杂派悄悄地加在正赋里头,老百姓也不会知道。即使朝廷的法律越来越严厉,但是地方官投机取巧的方法也是层出不穷。不发“由单”,有各种借口,比如“印结”、“甘结”等。增添了很多麻烦,让人摸不着头脑。于成龙说,如果出其不意地向乡民询问其纳税之后有无“由单”,对方说没有“由单”,就说明当地官府肯定有问题。官府里保存的那份“收银大流水薄”,一般都打点停当,毫无破绽,看不出问题,但只要把握官府保存的收银发票与百姓手中的“由单”两相对照,立即就能发现问题。这样一调查那些不法的官员就无法从中取利了。
“方山子”陈慥是麻城历史上的一位文化名人,北宋时期隐居在歧亭的杏花村。大文豪苏东坡曾经写过一篇《方山子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其中很传神地介绍了陈慥英雄侠气,折节读书,隐居修行的故事。于成龙在治盗之余,也想表彰先贤,教化百姓,就要树立一个榜样,自然而然就把陈慥当成了典型和榜样。
康熙十一年(1672年),于成龙主持修建了一座“宋贤祠”,在祠中纪念陈慥,在旁边建了一所书院,召集本地的读书人,定期在祠中讲求圣贤之道。于成龙为“宋贤祠”题写“辉光照国”的匾额,还亲手在祠院内种植了两株桂花树。于成龙夜间巡逻时,一旦发现书馆里夜里亮着灯或者有读书之声时,他不是进去坐一小会儿,就是第二天将读书人请到二府衙门内交谈,极尽鼓励之能事,因此和当地士子们建立了师友关系。其中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后来一直和于成龙保持密切联系,在平定东山叛乱时立下汗马功劳。
于成龙希望百姓都好好种田,好好读书,做良民百姓,共同创造太平生活,千万别再去干什么绿林好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