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先生:“节节相承?你娃娃且说来听听,怎样个相承?”
于信达:“第一节,桃花开了,把美人儿弄回家,作了夫人;第二节么,桃树结子了,美人儿生了娃娃;第三节呢,桃叶很繁茂,是说美人儿生育了一窝窝,家族人丁兴旺。”
蒋先生呵呵大笑:“嗬嗬!你娃娃这一说道,倒也生动形象。第一节桃花像火焰燃烧,第二节桃实长得肥美,第三节桃叶繁茂浓密,都是比兴哩,你娃娃,可理解,这个这个,比兴?”
于信达来了兴趣:“嗨,望文生义噻。比兴比兴,便是又比又兴,便是既打比方,又兴起下文。先生,我理解呀,这比兴手法,应当是既有起兴作用更有比喻之义,譬如,桃花灼灼,喻美人之容;桃实蕡蕡,喻美人生子;桃叶蓁蓁哩,自是喻子女众多了。”
蒋先生捋捋胡须:“嗯,你这小娃娃,倒挺能融会贯通。”
于信达:“先生,学生有个疑问呢?”
蒋先生:“好哇好哇。咱做先生的,最是喜欢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了。”
于信达:“灼灼其华,这‘灼灼’一词儿,在学生想来,先生的理解,‘像火焰燃烧’,似是不妥哟。”
蒋先生瞪了双眼:“嘿,你小子,你这话,还疑问呢。分明是找了我的岔子,让我出丑么?小子,今儿个,你可得跟我个道儿,否则,嘿嘿,嘿嘿……”
于信达却一点儿也不惧,挺了胸脯,负了双手:“桃花粉红粉红的,像极了天边的云霞,怎就像火焰?还燃烧呢?”
蒋先生捋捋胡须,微微点头:“嗯,小子,你这言之,似乎成理哩。那么,当如何理解?”
于信达:“明丽鲜艳、楚楚动人。嗯,便像我萍儿妈妈,眉似柳叶,嘴如樱桃,脸若桃花,那是标准的一个大美人儿。嗯,如果,嗯,萍儿妈妈生就一张大红的关公脸,还火焰般的燃烧起来,嗬嗬,岂不吓死我老爹?”
将先生佝偻了腰,狂笑不已。
正式的课堂讲授,并不多。每日上午第一节,往往是验收前日的课业。你读过《论语》么,开宗明义第一则,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又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古时授徒,是极重“温故”的。
验收,过关,完毕,便是当天的正课了。先生在上,领读章句,有些词儿句子作些解释,大多是靠学生自读自悟,勿需多讲的。
接下来的环节,塾间可就热闹了,咿哩哇啦,咿哩哇啦,
一片的诵读声。
有些心眼儿活泛的调皮子,一边随了别人的诵读装模作样,眼光儿却瞅在了别处,谓之“望天叫”,嗯,望天叫,至于章句的意思,更不会去想去悟了,满门子的心思早飞去了爪哇国。
更多的学子,还是勤奋的。“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乃至“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些古之圣贤的教导,却是深深地烙在了学子们的心灵之中。
于是,不多时,便有学子端了书,行到先生面前,请教起先生来,字音认不得,句读断不得,意思懂不得,先生自会一一地为之解疑,为之释难。
嗯,这架式,颇有些现代“一对一私教辅导”的味道。
近午时分,学子们一通的忙乱,收拾起来,课本啦,字帖啦,笔砚啦,杂耍书儿也不少,规矩的学生拾掇得齐齐整整的,调皮捣蛋的学生则胡乱地塞在包袱里。
再接着,一通的嚷嚷叫叫,一通的嘈嘈杂杂:
“走啰……”
“回见……”
“二娃子,下午到河边钓虾,去不?”
“好狗不挡路……”
……
不多会儿,塾馆安静下来。
下午是不行课的,由得徒儿们自由。也有个别的学子聚到书院,或帮师娘做些杂务,或偕先生谈论些趣事,也有个别的趁机讨教于先生。
蒋先生不但不生气,反倒格外的开心:有徒如是,夫复何求?
于家小子是不需回家午饭的,因为师娘早早地就备好了吃食。
整一下午,于家小子都躲在里蒋家的藏书楼上,一屋子地乱扔乱翻。
蒋家藏书楼,名曰:万山书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