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无有生育,却收了四个义子。第一个义长子名叫艾能奇,是麾下第一猛将,若论起凶残暴虐来,便是酷烈如张献忠,怕也比他不得的。
艾能奇兵围黄冈,偏这金家之子金仁贵,怕是忠君之事,以死报国的书儿读得多了,率了一城的百姓拼死抵抗,惹得艾能凶性大发,“城破之日,屠城三日,金家男女,一个不留!”
可怜金家一众人丁,勿论男女,勿论老少,都被这个不遵祖训的家主,害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整个的黄冈县域内,金姓人氏不剩一个。
巧了,嘿嘿,巧了。金家第五子,也就是老幺,金远方,奉了主家指派,前往四川贩运井盐。听说黄冈屠城,金氏人口一个不留,没敢回去。
这个漏网小子金远方,虽是躲过了一时之患,但“金远方”这名儿是不敢用的了,便化名“余元迈”,留在了大公井这个小山村,娶王氏为妻,过起了生活。
这个“公井村”,就是现在赫赫有名的盐都自贡市。
余元迈,这名儿?
嘿嘿,“余”,取“金”字少底一横,再把“远”字的走之挪到“方”字儿上,“元迈”变作了“元迈”。
再后来,张献忠进剿四川,屠戮人民,十不存一,就有了“湖广填四川”,将那两湖两广之民,绳索捆了,绑来四川,以实人口。这个事儿,吴名说书,是讲过的。
“七杀碑”的事儿,大伙儿是听过书的,都知道噻。张大帅屠川,其残暴程度,比起蒙古鞑子,只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余元迈吓得不轻,我的妈呀!所居大公井,虽是小村小镇,却为川盐重地,商贩走卒甚众,再不逃之夭夭,怕是祸在眼前哩。还有,这名儿,也得改改,嗯,改改。“余”“金”两字,极易误写,更易误读,安全系数实在太低了。
于是,“余元迈”便成了“于运方”,带着王氏,连夜西遁,远远地,躲到咱双度来了。
——“于”字为“金”“余”两字共有笔划,且与“余”谐音。
其时明末清初,还没有“横断山”这系山名。于运方逃难躲灾的地儿,只是个寨子而已,散落在大山余脉与川西平原交界处,二十多个民族杂居,偏远蛮荒的化外之地。其时,还没有响水高桥这样的街场,当然,更没有三河县双度市这样的大城市了。
化名“于运方”的金家小子,本是到自贡贩盐的,所带钱钞自然不少;从自贡避难到咱双度,自然也带了钱钞的,便将此作本,做起了生意。正妻于王氏也还争气,二子一女。于运方又娶了个瑶族美女为妾,继续扩大着兴家添口的事业,又生一子一女,家业日丰,人丁渐旺。
双度市于氏先祖于运方,一妻一妾,三子二女。
长子于明浩,不消说的,留在双度。后来,西南大山里几个土司作乱,这场祸绪来得猛烈,竟波及到了一山之隔的双度,于家受损最重,万贯的家财被洗劫一空,满门的人丁也一个没留。
二子于明海,亦是大妻所生,按了于氏老祖之训,自当分脉出去,独立门户,自谋发展。只是这安置之地,却是隔得老远:达州的开江。
第三子于明洋,乃是瑶族小妾所生。这个瑶妹妹,极得于老太爷的宠溺,不忍独子远离,老太爷爱屋及乌,也就分置在了三河口,离双度不远的,水路不过大半日行程。
大雪山中溪谷纵横,其中盘龙山脉河谷盘龙河,玉龙山脉河谷玉龙河,于此汇流而成一河,名叫大龙河。因三河交汇,故名三河口。
三河交汇,水运极是方便,更有一条大道,连接省城和藏地,渐渐地便有山民定居,做些食店旅馆的营生,渐渐地生意兴隆起来,渐渐地人口繁盛起来,民间称谓:三河堡。
改土归流那时节,依了朝廷的统一规定,“堡”的名儿是不能用的,便有了正式的官方称谓:三河寨。
三河寨么,嗬嗬。再后来,人口更增广,经济更发展,村呀寨呀的名儿太小气,当不得名实相符,便升置为三河镇,而后扩镇为县,便是而今的三河县了。
对头。三河县的于氏先祖,便是于明洋。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