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角读清史-31、收复宝岛台湾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历史军事>新视角读清史> 31、收复宝岛台湾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31、收复宝岛台湾(1 / 2)

收复宝岛台湾

康熙皇帝平定了三藩之乱,威望大增,皇权巩固,全国局势也趋于稳定。于是,康熙皇帝接着又干了一件大事,就是收复了宝岛台湾。

在很多年以前,台湾与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地壳运动,造成台湾海峡,形成了台湾岛。因此,台湾与大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早在三国时期,中国政府就对其进行管辖,历代都设有官府予以统治。在明末战乱之际,荷兰、西班牙等殖民者纷纷入侵台湾。后来,荷兰殖民者驱逐其他势力,独霸了台湾岛。

清军入关、占领中原以后,南方相继建立多个政权,与清军对抗,这些政权统称为南明。清军进兵江南,先后灭掉几个南明政权,最后只剩下了一个永历政权。清军集中兵力攻打,永历政权也即将灭亡。永历政权的大将、延平王郑成功深谋远虑,他见永历政权垮台已不可避免,于是便想占据台湾岛,作为抗清基地。

公元1661年,郑成功率二万五千名将士、数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横越台湾海峡,向台湾进军。经过数月战斗,郑成功成功地驱逐了荷兰殖民者,占据了台湾。

郑成功继续使用明朝国号,设置官府,维护秩序,发展经济,兴办教育。郑成功离世后,长子郑经继承了延平王的爵位,继续统治台湾,与清朝相对抗。

清军入关之初,忙于统一大陆,顾不上台湾。台湾郑军却时常袭扰大陆,打击清军。在三藩之乱的时候,郑经派兵支援,攻打泉州、漳州等地。一些不愿意归降清朝的民众,也把复明希望寄托在台湾方面。因此,在平定三藩之后,康熙皇帝就开始谋划收复台湾大计。

康熙首先采用招抚办法,多次派使者劝降,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可是,郑经态度坚决,拒不归顺。康熙皇帝不得不考虑使用武力,为此做了一系列准备工作。

公元1681年,郑经病逝,他十二岁的儿子郑克塽继位,台湾政局发生重大变化。郑克塽年幼,大权实际上掌握在冯锡范、刘国轩等大臣手里。大臣们争权夺利,局势开始混乱。

福建总督姚启圣足智多谋,上书建议攻台,并推荐施琅负责指挥攻台战役。

姚启圣的奏书正合康熙心意,不过,朝廷内部仍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全国局势刚刚稳定,不宜再动刀兵,特别是出海作战难度很大,不应冒险。

康熙皇帝决心已下,力排众议,决定收复台湾,任命施琅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衔,全权负责攻台事宜。

施琅是汉族,福建晋江人,祖籍河南固始。施琅曾是郑芝龙的部将,随郑芝龙降清,不久投奔郑成功,从事反清斗争。后来,施琅与郑成功发生矛盾,父亲和兄弟被杀,他愤而再次降清,受到重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