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船还运来了大批建筑构件,由随船而来的技术人员指导,青州府组织起来的人力早已等在岸边,用他们提前制作好的土坯和互助会大船运来的构件,在一天之内就完成了渔港烘干窑的修建工作,随后又修建了仓库和鱼类加工厂等必要设施,已经可以开始处理捕获的海鱼。
已经提前贷到渔船的渔民当天出海,就带回来了大批的渔获,由互助会刚刚设置的渔行收取。
收上来的鱼类在加工厂内被分类剖洗腌制后挂入烘干窑制成鱼干入库。在渔行内工作的多是这些渔民的家眷,这些活妇女和老人也能做,然后赚到属于他们的一份收入。
之后,一船船的水泥红砖等建材被运到,两座巨大的冰窖也在两处渔港附近的河边开始挖地基和建设。此时互助会已经先后在青岛、江北城、海参崴、库叶城等地建设过多座冰窖,形成了成熟的建设风格,一些建筑构件也已经实现标准化,建设起来十分方便快捷。
青州府的建设逐渐步入正轨,而看上去十分红火的互助会的新一波危机却已经渐渐逼近。
从去年开始,随着大批战争难民进入互助会,粮食消耗的问题日益严重。
自从互助会建立以来,粮食储备一直相当丰富,也正是因此,互助会才有了每年为后金提供一百多万石粮食贸易额度的协议。
但是人口大幅度增加之后,互助会的粮食供应出现了问题。
在成立早期,互助会自己的土地上产粮就已经无法供应居民们的需要,所以每年都会从江苏北部采购大量粮食运到青岛、济州岛和平壤特区,供应互助会自身消耗的同时,还要供应登州官军、东江镇驻军、后金贸易等方面的需要,海参崴也需要运入粮食供应日常生活和贸易需要。
到去年为止,江苏北部的粮食采购早已超过宝应一县,而是扩展到漕河及大运河沿岸两府七县,这些府县的余粮基本都流向了互助会。
在互助会收粮之前,这些府县的余粮是由一些大粮商收购,然后沿运河运往济南和北直隶等地销售,京城市面上的粮食多数也源自这里。互助会提高价格收粮的行为无疑动了这些手眼通天的大粮商的蛋糕。
开始时,这些粮商还打算用商业规则,通过提价竞购的办法把互助会挤出粮食收购市场,结果发现互助会这边对价格似乎根本不在乎,甚至提价一倍之后,互助会的收购也没有丝毫停止的迹象。
所谓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那些粮商们哪里是那么好相与的?既然文的不行,那就只好来武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