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桥兵变暴发之后,大量难民的运输工作和粮食运输工作使海军和互助会各家的船只全部投入到运输工作之中,却仍旧不敷使用。新制造出来的近海运输船下水之后便会直航海州,把第一趟运输粮食作为试航内容。
海军培训一刻也没有中断,还有民用的航海技术学校,同样在满负荷培训航海专业人才。
新培训出来的人员肯定不能立即满足航海的要求,但是这些人仍旧会在第一时间被分派到船上,通过以老带新的形式,在工作中学习。
大量新人的加入,使船队原本就不太高的技术水平不断下降,航行中的问题也不断出现。最严重的就是在海州到青岛的途中,满载的运粮船发生过两次沉船事故。
好在运粮船都是以船队的形式航行,失事船只上的人员都被及时救起,损失的只是船只和船上运载的粮食,倒也不是不可接受。
也正是在这些不断发生的事故中,海军和运输船队不断吸取教训,完善海上操作规程,航海技术和航行安全性都得到了不断提高。
船只的设计和建造中留下的安全隐患同样会在连续的航行中被发现,然后得到改进,造船技术水平同样提高得很快。
港口商贸区的贸易活动也没有中断。在后金入侵,以及吴桥兵变暴发之后,来自渤海湾内部的北直隶顾客虽然已经绝迹,但是来自日本和南方沿海的贸易船却越来越多。
事实上,江浙一带相对比较富裕地区,对青岛货的需求量丝毫不比广东福建小,只是章家商行南通分号和宝应分号的存在,将长江口附近和苏北地区的业务基本满足了,所以长江口以北的商船倒是很少到青岛来。
现在最受欢迎的青岛货包括传统产品蜂窝煤炉套件、多种刀具、鱼钩和缝衣针、农具,还有新开发出来的铁钉、螺丝钉、常用手工工具、弹子铁锁、木工锯条和伐木锯条等。这些产品无不是制作精巧,质量稳定,很快就占领了广大市场,成为到青岛贸易的各地商人普遍喜爱的商品。
当然,青岛传统商品食品类,同样受到广泛关注和喜爱。
此时来青岛贸易的广东商人已经不止张敬尧和师本昌两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商人听说了青岛这个新兴的贸易港,每月总会有十几艘到几十艘商船到港。只是由于战争的原因,这些到港的商船基本都不会长时间停留,装好货物便会在第一时间离开。
此时,在入秋时分从广东出发,沿黑水洋北上日本,最后到达青岛,然后乘着西北风起的时机顺风返回广东,已经成为一条比较固定的贸易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