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382率队北上(2 / 2)

东江号没有像其他福船那样建首楼和尾楼,在原本首尾楼的位置上分别建成了一个半围栏结构,围栏内则各安装了一门155公毫口径的后装线膛炮,并配有手摇的炮架。

这是如此大口径的线膛炮第一次被装到章家的船上,此前这种火炮只在胶州湾的炮台上才有配备,因为章家原先的那些船只结构都无法承受如此大口径火炮发射时带来的巨大后坐力,如果强行装上船的话,恐怕开不了几炮,船就会被震散架了。

这次造新船,为了安装这两门大炮,船的龙骨结构被特别改造,与火炮的底座相连,可以将开炮时的后坐力分散到整艘船上去。同时,为了减小后坐力,还在炮口增加了制退器,并在炮架上使用了新研制出来的滑轨式缓冲器,大大降低了后坐力对船只的影响。

后世的滑轨缓冲器要到十九世纪才会出现,在这种缓冲器上,炮身被安装在了个斜坡式的滑轨上面,在开炮的时候,炮身在后坐力的作用下沿着滑轨向后滑动,通过滑动过程中沿斜坡逐渐上升而消耗后坐的动能。后退结束之后,炮身又会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斜坡下滑到原来的位置,准备第二次发射。

其实章泽天最早是打算采用管退式的缓冲方式的,但是由于加工精度问题,炮管在滑动的过程中会发生晃动,与缓冲器之间总有不均匀的摩擦和震动,复进之后会影响下一次发射的射击精度。更严重的是,震动与撞击会对缓冲器造成严重的伤害,几次十几次发射之后缓冲器就会破裂损坏,这么短的寿命是完全无法接受的。

除了东江号之外,船队的其他船上所装的口径最大的火炮只是一百公毫左右的滑膛炮,而线膛炮因为后坐力比滑膛炮大,最大只能使用75公毫口径的,否则船体结构就承受不住了。

除了两门大口径线膛炮之外,东江号还是所有船只里面唯一装备了近防炮的,左右两侧船舷上各装了三门。为了安装这六门近防炮,东江号船舷上安装近防炮的位置上都增加了与龙骨相连的加强结构,这也是其他船只不能安装这种完全没有缓冲装置的近防炮的原因。

因为要绕过朝鲜半岛,船队出发时要朝东南方向航行。此时洗面风向以南风为主,为偏逆风,行驶速度不快。但是到达朝鲜南端后朝东行驶,便快了许多。等绕过朝鲜半岛,穿过对马海峡进入鲸海之后,便一路顺风,以极快的速度直达库叶岛。

这一路上极为顺利,总共近三千公里的路程只花了十八天,就到达了北海道岛与库叶岛之间的宗谷海峡。他们在这里毫不停留,穿过海峡之后继续北行一百多公里,便到达了此行的第一个目的地,也就是库叶岛南端“鱼尾巴”的两个分叉形成的海湾——库叶湾的最深处,这里就是章泽天打算建设第一个临时基地的地方。

只是到了那里才发现,那里并不是建设港口的好位置。船队绕过海湾最里端,转向南航行几公里,在海岸线从向南转为向东的突出拐角处,水深条件更加合适建港口。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