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岗最大的地主就是那位做了粮头的张兴霸了,家中有两千多亩地,多集中在最大的南岗村附近,此人这粮长做得倒是名副其实。
也难怪这边的大地主少,宝应历来属于鱼米之乡,土地肥沃,全县基本没有多少荒地,能够耕种的土地都已经有了主人,并且被开发了出来。在这个农业社会里面,人们对土地的热情极高,不少人家都只有几亩十几亩田地世代相传,即使生活再艰难也不肯卖掉。
在这里土地有价无市,很多人手里拿着大把的银子,也买不到土地,那些有权势的乡绅要想扩大一点自家的田地,也要花上很多心思才行,所以那些有功名的士绅们的土地规模便极难扩大。
也正是因为这里的土地收成好,大量的河道湖泊又为贫苦百姓提供了鱼类以补充粮食的不足,即使遇到欠收的年份,或者加派“辽饷”最多的年份,人们也不会活不下去,仍旧不肯典卖自家的田地,在其他地区流行的“投献”,在这里也没有什么市场。
所谓投献,就是面对自家无法承受的赋税时,穷人为了生计将自家田地献给有功名的士绅,以获得免税特权,取而代之的是要给乡绅交田租,田租最多不过地主占六成,剩余的四成仍旧能够让自家人维持生计,何况一般投献的土地是不会有如此严苛的田租的,多数乡绅对投献的土地只收三成到四成,田地中收成在大半仍旧归原来的田主,比起不让人活命的皇粮来更有人情味。
其实按照之前所说,皇粮不过是三十税一,也就是只收田地收成的百分之三左右,实在不算多,加派的辽饷至多也不过与皇粮持平或稍多一点,距离投献后交给乡绅的三四成相差还很远。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人将自家土地心甘情愿地献给他人,就是因为免税之人过多,而且还有大量的衙门官吏借着赋税为生,甚至因此发家致富。免税之人所免的税额和各级加收的部分总要由老实交税的平民负担起来,一来二去便不堪重负,只能将田地投献给有免税特权的士绅阶层来求得一家人的温饱了。
话说回来,投献之后不用交税,那么他们这一份税赋同样要由尚未投献的人们负担起来,这其实是一个恶性循环,免税的人越来越多,交税人的负担势必会越来越重,最终总会负担不起来,然后地方便会闹出乱子,而朝廷的收入也会越来越少,直到最后无法维持,进而崩溃,这也正是三百年一次王朝兴替的根本原因。
章维此前听章泽天详细说过这些道理,现在作为官方学问的儒家理论对此束手无策,一切试图掩盖或缓解此事的努力和探索基本都是没有多少作用的,章维想要做的,也不过是将自己治理的这一小片区域内的这种矛盾稍稍缓解一些而已。
对这片区域土地和税收核查的结果很快出来了,实际可耕作土地面积与章维估计的数字相差不大,有十一万三千多亩,按照官定的额度能够免税的税粮数字应该是180石,按照三十税一的水平算,折合田地不会超过2000亩,若按照粮头张兴霸所定的那每亩一石零一斗的额度算起来则仅有160亩左右。
但是据张兴霸和满向恩提供的数字,这十九家免税的总田亩数是3760亩,但即使如此,这十六个村落的十多万亩田地,被征收起来的粮食也多达十二万石,而这其中实际需要交纳给官府的皇粮总数只是其中十分之一左右,是12269石,剩余部分到底应如何分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