妺喜妺喜-第六十六章 出人意料的饮酒大赛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玄幻魔法>妺喜妺喜> 第六十六章 出人意料的饮酒大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十六章 出人意料的饮酒大赛(1 / 2)

我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酒的酿造,在我国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酒与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大体上,古酒约分两种:一为果实谷类酿成之色酒,二为蒸馏酒。有色酒起源于古代,据《神农本草》所载,酒起源于远古与神农时代。平乐等府深山中,猿猴极多,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名猿酒。

酒,最早出现于黄帝时代,不过那时不叫酒,而是称作醴酪,直到夏王朝初年,禹王的女儿命仪狄造酒,才正式有了酒的名称。“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战国策?魏策二》)夏禹元年(辛卯,前2070),有个叫仪狄的大臣发明了酒,并亲自入朝献给夏王姒禹。因为酒味甘甜,姒禹多喝了几杯,就醉了。次日酒醒后,他对大臣们说:“酒能麻醉人的心智,后世必将有因酒而亡国者。”他认为酒并非什么好东西,对个人和社会都是有害的,因此,他从此不再饮酒,同时还疏远了发明酒的大臣仪狄。但是,禹王不饮酒却不能阻止别人也不饮酒,他的儿子和孙子几乎都是饮酒的高手。由于夏王喜欢饮酒,朝中的大臣们也都饮酒,有条件的贵族家庭更是以能饮酒为荣。所以夏王朝上上下下每年都有许多粮食用来酿酒。

这里所说的仪狄发明酒,只是指他第一次为酒命名,其实我国早在黄帝朝以前就已经有了酒,只不过那时不叫酒,称作醴酪。《通鉴外纪》载:“古有醴酪,禹时仪狄作酒”。仪狄所造的酒是用糯米发酵而成,称作酒醪,温软甘甜,饮之爽口,很多人都喜欢。

“仪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酒醪,是一种用糯米经过发酵加工而成的醪糟儿,性温软,其味甜,多产于江浙一带。醪糟儿洁白细腻,稠状的糟糊可当主食,上面的清亮汁液颇近于酒,人们称之为黄酒。秫酒,是一种用秫米酿制的白酒。秫,又称黏高粱;杜康作秫酒,指的是杜康造酒所使用的原料是黏高粱。可见仪狄和杜康造酒所用的谷物不同,造出来的酒自然也就不同。仪狄是黄酒的创始人,而杜康则是白酒的创始人。

少康复国前曾为有虞氏庖正,负责掌管有虞氏的饮食。所以他对人们的饮食非常熟悉,知道有许多人都喜欢饮酒。他是个胸怀大志的人,为了复国大计,他想方设法筹集资金积累财富。为了赚钱,他发明了用秫秆编制簸箕,用秫穗编制扫帚,还用秫米来造酒。在此之前,人们最喜欢的酒就是仪狄所发明的酒醪,也就是黄酒。姒少康认为要想酿酒赚钱,就必须酿造出更好的酒占领酒业市场。于是他拜访了许多酿酒的师傅,向他们虚心求教,掌握了一系列酿酒的技术,又仔细分析了酒业市场,决定自己动手研究酿造一种新酒。

那时黄河流域刚刚引进一种新的高杆粮食作物,叫作秫,俗称黏高粱。其成熟的秸秆可以用来编席、编斗篷;其穗散大,除去籽粒后可以制作笤帚、炊帚等;如果用黏高粱代替糯米来酿酒,秫的经济价值会更高。

于是姒少康亲自动手试验用秫来酿酒。经过多次的反复试验,终于获得成功,酿制出了优质的高粱酒,称作白酒。

因为造酒需要大量的黏高粱,姒少康下令把纶邑大部分的良田都种植了秫,而且还高价收购外地的黏高粱,附近的一些村庄听说种秫(黏高粱)可以赚钱,也都纷纷种植。这样便产生了大量的秫杆和秫穗。姒少康为了赚钱,不仅开了大规模的酒厂造酒,还利用种秫产生的秫秆和秫穗开办了几处较大的编织作坊,编织各类席子和斗篷,制作常用的笤帚和炊帚,并把这些商品推销到外地,赚了不少的钱。他利用丝织业、造酒业、编织业等手工业生产赚钱积累财富,为进一步扩军备战消灭寒浞政权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酒对夏朝的中兴,还是功德很大的。因就在夏朝是一种时尚,也是一种很好的娱乐活动。夏桀为了显示夏朝的强大国力,为了让天下人知道夏朝对局势的掌控力是很强的,决定举办一个大型的饮酒大赛,让天下所有的饮酒爱好者都可以参加,胜出者有重奖。

当初在朝堂上讨论这个饮酒大赛活动是否举办的时候,出现了三种意见。

对于这个活动,关龙逄很不以为然,他认为凡是君主,一定要明察君臣的职分,然后国家的安定才可以实现,奸诈邪僻的渠道才可以堵塞,浊气恶疫才无法出现。君主治理国家也象种地一样,臣子和君主共同治理,臣子就有办法藏匿自己的阴私,君主就无法避开负累了。君主也必须象驾车的人一样坐在车上,不要离开车子,那么所有做善事的人就都会尽心竭力了,阿谀奉承、邪恶奸巧的人就无法藏匿其奸了,刚强睿智、忠诚谆朴的人就会争相努力去奔走效劳了。君主的车子,是用来载物的。明察了载物的道理,那么四方边远之地都可以占有,不懂得载物的道理,仗仕恃自己的能力,夸耀自己的才智,教令下得很多,好凭自己的意图行事,这样,各级官吏就都恐惧骚乱,长幼失序,各种邪恶一起出现,权成分散下移,不可取善终,不可以施教,明察驾马的要领,握住马缰绳,因而四匹马没有敢不用尽力气的。有道术的君主,他驾驭臣子们也有“缰绳”。那“缰绳”是什么?辨正名称,明察职分,这就是治理臣子们的“缰绳”。所以,依照实际审察名称,以便求得真情,听到言论要考察其所行之事,不要让它们彼此悖逆。名称有很多不符合实际,所行之事有很多不切合实用的,所以君主不可不辩明名分。不辨明名分,这就是厌恶壅闭反而更加阻塞啊。阻塞的责任,不在臣子,在于君主。君主亡国丧身,是因为驾驭臣子不得法啊。名分不正,那么君主就忧愁劳苦,百官就混乱乖逆了。所以国家大治需要做的事情,在于辨正名分。名分辨正了,那么君主就不受忧愁劳苦了。不受忧愁劳苦,那么就不会损伤耳目的天性了。多询问,却不专断地下指示。虽然知道怎样做,却不亲自去做。和谐万物,却不自夸。事情做成了,却不居功,静止的东西不让它运动,运动的东西不让它静止。依照事物的特点加以使用,不为外物所制约,不肯被外物役使。清静而公正,精神流传到天地四方,品德照耀到四海之外,思想永远不衰,美名流传不止。非常有德的人外表不机敏,安然处之,机敏就会显露出来,身体是用来保藏心的,心是用来保藏智慧的。智慧被深深保藏着,因而实情就不能窥见到啦。庇护人民,是为了让人民繁衍生息。广漠的上天虽无形,可是万物靠了它能生成,最精微的元气虽无影,可是万物靠了它能化育,非常圣明的人虽不做事,可是所有官吏都把才能使出来。这就叫做不进行教化的教化,不说话的诏告。

圣贤君王的品德,光灿灿地就象月亮刚出来,普遍地照耀天地四方,没有照不到的地方,明亮亮地就象太阳的光芒,能化育万物,没有做不到的事情,精神与道符合,生命不受挫折,因而心志不可阻挡;精气与鬼神相通,深微玄妙,没有人能看出其形体来。这样,一旦君主南面而冶,各种邪曲的事自然会得到匡正,天下的人都恢复自己的本性,老百姓都从内心感到高兴、安心培育自己的善性,因而做什么事就没有不成功的。所以,善于当君主的人,谨慎地保持住真情本性,因而各种官吏就能治理了,老百姓就能亲附了,名声就显赫了。

凡是当君主的,应该处于平静之中,使用道德去教化人民,治理根本的东西。举办饮酒大赛,于夏朝是一个显示实力的机会,不过这样显示实力,没有多大意义,一个国家的实力在于对百姓的亲和力影响力,大灾之后,最重要的是抓紧恢复生产,利用各种渠道去关心体贴老百姓,而不是玩虚的,搞华而不实的活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