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龙门山下,远远望去之间一团硕大的白云,象一条仙女的白裙子,悠悠然的在天空舒展开来,龙门山飘逸洒脱,带着一个聪慧的凝视,带着一种优雅的神情。当年先祖大禹带领百姓开辟出的伊阙,远远望去,在山河拱戴之下,更显示出一种神圣的韵味。
望着伊阙,看着龙门山上优雅的白云,清风吹来,一阵明显的凉意,让人感觉到了一种夏日里的清凉,就在这时一道电光闪过,一声惊雷,把一阵欢欣留给了众人。雷声过后,云朵四散开来,如轻纱,铺满了天空,或明或暗,或断或续,一个朦胧的意象,迷离了众多的臆想。
看着着白云,看着这伊阙,夏桀不由自主的陷入了对先祖大禹的怀想之中。
伊阙,是伊河流域的最后一段峡谷,由熊耳山东端悬崖和嵩山西端峭壁夹峙而成。它南临伊川盆地,北系洛阳盆地,为两个盆地间之咽喉。因其两山对峙,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被称为“伊阙”。与其它峡谷不同,伊阙所系的两个盆地几乎处在一个地平面上,因而这个峡谷几乎不见落差。伊水从上游山区泻出,进入低平的伊川盆地,形成几度弯曲,经过狭窄的伊阙水道缓缓北流,至洛阳盆地腹部与洛水汇合成“伊洛河”。伊洛河继续向东北流,至盆地边缘的神堤穿过黄土丘陵沟谷,注入黄河干流。
伊水、洛水滋润的两个盆地,土质肥沃,自流灌溉便利,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是著名的两大粮仓。散居在嵩山周围的崇部落是开发这两个粮仓的主人。以两个粮仓为经济支柱,崇部落是当时“万国”之中经济实力最强者。
尧舜时期,由于气候变热,西部高山冰雪融化,黄河流域大小河流暴涨,发生了上古史上史无前例的洪水大灾难。黄河中游南岸的伊川盆地、洛阳盆地成了重灾区。伊河在伊阙之南的伊川聚成湖海,洛河在伊阙以北、神堤之南的伊洛盆地汇成汪洋。湖海汪洋淹没了崇民的家园、良田,阻绝了崇民的交通,威胁着崇民的安全:为了生存,崇部落在首领鲧领导下,与洪水展开了殊死的搏斗。由于鲧治水失当,处处防堵,治水九年不成,还造成重大损失。部落联盟首领舜按律行事,将鲧处死。鲧的儿子禹,处事谨慎有谋略,悉心为公不辞劳苦,在崇民中享有厚望;为发挥崇部落治水的骨干作用,帝舜令禹继承父职,为崇部落首领,并且继续治水。
大禹治水,吸取了前代共工治水和他父亲治水失败的经验教训。他采用的是因地制宜,“以疏为主,疏堵并用”的治水方针。并且设立了领导机构,规划了治水方案,选拔了技术人员,培训了治水大军,依靠大家,各有分工,各尽其责。治水重点是黄河及其支流——伊水、洛水、颍水、济水、淮水、汉水等。大禹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公而忘私,不辞劳苦,引导小水入川,大水入河,河水入海。在治理黄河时,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首先得到了流传在民间的两件珍宝:一件是《河图》,一件是《洛书》。《河图》就是先民在治水时画的水系图,是黄河及其主要支流的来龙去脉,画的跟实地情况一模一样,节省了许多实地勘察的功夫;《洛书》是用文字加符号表明各州的山川、地势,野兽、猛禽,以及它们的名字、形状、嗜好和避讳。依据这两件宝贝,大禹他们先易后难、由近及远、首先顺利地治理了伊河和洛河。治理到秦晋交界处时,就是河南、陕西、山西三省接壤的地方,只见汹涌奔腾的黃河被一座大山拦住了去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湖泊。大禹登高一看,心想要把这座大山凿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于是,他决定难中取巧,把治水大军分成三路,同时施工,只把大山挖开三个豁口。这样既集中了人力,又节省了工时,横亘在河道上的一座山梁很快就被凿开了三道豁口,滔滔大水顿时顺豁口奔腾而下,三股激流长期冲击的三条石峡,留下来三道石门,既壮观又险要,人们就称它们叫“人门、鬼门、神门”,这就是今天河南省的“三门峡”。“三门”前边不远处,还遗留下来一座高高的石柱,在激流中不屈不挠的魏然屹立。这就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中流砥柱”,它象征着治理黄河这项工程规模浩大,也象征着中华民族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
为了解决伊洛河水患,大禹费尽了心力,他登上高山,举目望去:伊河受阻于伊阙,洛河受阻于神堤,两个咽喉造成了两个陆中海洋;欲使两处湖水消退,必先疏通两个咽喉部位。鉴于伊阙是石质峡谷,神堤是土质沟谷,禹决定先易后难——先治洛后治伊。他率众北赴神堤,掘沟挖谷,拓宽疏通神堤水道,十日之后,洛川之水泻人黄河,洛阳平原重见天日。此后,禹挥师伊阙。由于伊阙水道太狭,即使洛阳盆地湖水泻去,伊水出伊阙的流量仍然不大。而要疏通拓宽这岩石峡谷,仅凭他们的石制、铜质工具谈何容易!
禹愁眉不展,在伊阙山上转来转去,蓦然间,一颗斗大的石头被蹬动,那石头向山下滚去,接着发出一声巨响!禹十分惊讶,寻声赶到崖底,只见一个山洞被砸毁。原来,这伊阙山下有许多溶洞,密密麻麻地排列在峡谷底部。由于长气水浸和风蚀,这些溶洞质地松脆,一经重击,便成碎石。这一发现,使禹感奋不已,他立即调动人马,一部分持石锤、铜钎打击溶洞;一部分搬运碎石,清理谷底。他身先士卒,挥动大锤,砸击之声震撼峡谷。这是华夏先民力战洪水的英雄史诗中扣人心弦的一幕:一个个溶洞被销毁,一筏筏碎石被运出,一月之后,奇迹出现,湖水从峡谷中呼啸而出!急流搬走了峡谷中淤积的泥沙,急流动摇着失去溶洞根基的悬崖峭壁,破裂后的岩石不断落人急流被卷走,狭窄的伊阙逐渐开阔,久积的湖水迅速消退,伊川终于亮出了肥壤沃土,伊河象一条玉带从伊川盆地伸向洛阳盆地,在伊洛平原上静静地流淌。
久困于嵩山的崇民们终于重返伊洛平原,恢复了他们的自流灌溉农业,一年后,伊洛平原上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呈献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大禹凿了“三门”之后,沿黄河继续巡视,到了壶口地段,见龙山像石墙一样把河道堵了起来,石墙脚下旋起一个庞大的漩涡,大禹好生奇怪,就命人将龙山拦腰凿断,像打开了一道石门,被拦截的河水飞奔而下,这就是“龙门”。
大禹凿开龙门之后,就像水库泄洪一样,水落了许多,山根都露出来了。人们突然发现,山崖处有一空岩,深数里,幽暗不可前行。大禹就燃起火把,照明进行。而后看见有一怪兽,形状像猪,嘴里衔着一枚夜明珠,会发光有如蜡烛一样,幽幽闪亮。还有一只青色毛皮的狗,在前边叫着领路。大禹跟着走了十来里路光景,发觉前边渐渐有了光明,原来在前边领路的“猪”和“狗”也变成了人形,都穿着黑色的衣服。又见一神,人面蛇身,大禹就与他对话。那神就给大禹展现了一幅《八卦之图》,刻画于金板之上。他身边还有八个神,侍立在他的两侧。禹说:“祖辈相传,华胥生圣子,是你吗?”那神人回答说:“华胥是老祖母,九河神女,生余乃伏羲是也。”说罢遂从袖中取出一只玉简授禹,长一尺二寸,恰好符合十二时辰之数,用它可以度量天地。大禹就拿着这只玉简,走遍了九州大地,以疏为主,疏堵并用,平定了肆虐横流的洪水。令小水入川、大水入河、河水入海,使黄河流域的水害灾害基本平定。
禹在伊阙治水的事迹传向四方,帝舜令禹去治理天下洪水。禹离开家乡,奔波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其间,他三过伊阙而未入家门一次。十三年后,天下水患被平服,禹自然成为天下人心目中的“共主”,被尊称为“大禹”。为褒扬大禹在伊洛治水的丰功伟绩,从崇民到夏民,产生了许多“大禹劈阙”的故事和传说。回想人们对先祖大禹的赞美与敬仰,夏桀情怀激烈,激动万分。
回想起先祖的丰功伟绩,夏桀为自己执政几十年国家的疲弱感到羞愧。面对龙门山,面对优雅的白云,夏桀决定,学习先祖,勤政务实,拿出强有力的政策,管理好国家事务,继续打压东夷部族,离间昆吾国和商国,争取早日让两国发生争斗血战,进而分裂他们的国土,让他们不能和夏朝对抗,做好赈灾事务让人心回归夏朝,继续安抚好社会贤达让他们为夏朝的社会稳定积极发声发力。
不过,对商汤,夏桀还是想杀,他觉得如果不是由他直接杀,而是由第三方人士暗杀,与他没有半点责任,既除了商汤,又不落下杀害社会贤达的恶名,那倒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借刀杀人,既除了害,又不落下恶名,这和昆吾国姒荣的想法很一致。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