妺喜妺喜-第三十六 章 牢狱之灾 (14)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玄幻魔法>妺喜妺喜> 第三十六 章 牢狱之灾 (1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六 章 牢狱之灾 (14)(1 / 2)

夏朝东疆为今河南东、安徽和江苏北、山东全境至海,主要民族是淮夷诸部,统称东夷;夏朝南疆约至长江中游洞庭湖至潘阳湖一代,主要居住着三苗族群;夏朝西疆至今陕西黄河之西,主要民族有西戎昆仑、析支、梁搜三“国”和三苗;夏朝北疆边至河北涿鹿,主要居住着北狄有畎夷,还有东北部高寒地区的皮服鸟夷。

夏王虽然在一定范围内被视为“天下共主”或“天子”,并直接统治和管辖着一定的地区,但在臣属于夏王朝的其它地区以及更远的四方,尚存在着众多的方国和部落组织,存在着与夏族并列的其他民族。他们有的与夏一样,是从原来的部落或部落联盟独自发展起来的,有的则是经过夏王的征服分封的。各诸侯国对夏王虽有一定的隶属关系,但又有不同程度的独立性,对于这些诸侯国和民族,夏采用“五服制”来控制和管辖。“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惚,二百里纳侄,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撰文教,二百里奋武卫。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尚书·禹贡》)即集中反映了作为夏朝统治民族的夏族与四方其他民族的关系,并构成了夏朝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其中的“要服”与“荒服”即为其民族羁糜政策的最初表现。“要服”,居要服地者为蛮夷族,即南方的苗蛮及东方的东夷,为定居土著,夏朝只要求他们承认夏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贡纳少量的赋税,逐步改变他们落后的风俗习惯,不背叛夏朝即可。“荒服”,居荒服地者为戎狄,戎狄均为游牧民族,迁徙随水草,故居地无常。其中,夏对居地靠近要服的戎狄人采用“蛮”的政策。由于政治上的分散性,构成了夏朝特殊的政治格局,以致其如果不广泛地采用“五服制”的羁糜方式,就很难控制众多相对独立的民族地区和方国,针对一些难以控制的边远民族地区或政权实行的不同羁魔政策,性质虽然相同,方式和程度因地不同而有异。

夏对其境内主要的古代民族如东夷氏族部落,只要表示顺从的,就采取笼络、怀柔的封爵赏赐政策。夏朝为巩固对广大东夷族人口的统治,对夷族诸氏族部落酋长曾用赐爵位和物品来加强他们同夏后氏的关系,以达羁糜统治目的。

夏族与东夷大姓存在着世代的和亲与通婚,夏朝的建立也主要依靠其亲族有莘氏和涂山氏的支持。

夏朝的和亲虽然不能与春秋和秦汉相比,但从夏和亲的目的、对象和连续性看,和亲亦是夏朝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基本手段和策略。夏朝的建立与兴衰是与东夷大姓由婚姻关系结成的联盟密切相关的,所以同东夷的关系始终是夏最紧迫最重要的内政问题之一。为确保东夷诸氏族部落的归属,夏朝从禹至帝发莱父都非常注意帝族同东夷大姓有仍氏、有萃氏的婚蜡关系,夏朝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太昊后裔有萃氏和涂山氏大力支持的结果。

夏朝的和亲政策,是在一个政权多元,关系密不可分的格局下,主体政权与从属或并立的民族政权之间关系的特殊表现,既有狭义的民族邦交因素,更有广义的民族认同聚合及一统化归属的特质,同时夏朝的和亲政策具有直接性的特点,即由夏王本人直接与有实力的民族方国首领的女儿联姻。当然,民族间的婚靖关系往往是相互的,也有夏后氏帝族女子嫁与东夷族酋长为妻的。但这个时期更主要和更具实质意义的还是第一种联姻关系,因夏王“为天下君”的地位还很不稳固,还需要通过与其他有实力的民族建立比较直接的婚礴关系,从而获得更直接的支持。有仍氏是东夷部族的头领部族,是夏朝的左膀右臂,对夏朝的建立巩固,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夏桀得到妺喜后,沉溺于美色之中,不重视修复与有仍氏的关系,而且抛弃了自己的有仍氏元妃,弃旧姻而转婚于有施氏,使夏朝同有仍氏的亲密关系完全破裂,遭到了整个东夷族的反抗,出现了统治基础不稳的乱象。

商汤和伊尹,看到这种迹象,加紧了与东夷部族的联系,让夏朝逐步的失去了民心。

夏朝是在征服和掠夺异族的战争中建立起来的。禹时,乘南方三苗内部“大乱”之机,将早在尧舜时就已时断时续的对三苗的战争,扩大为大规模的征服战争,结果“三苗以亡”。对三苗的征服战争,使其他相邻诸民族方国感到震惊和恐惧,纷纷归服大禹。为扩大统治领域和掠夺更多的奴隶而不断兴兵讨伐别的民族,或镇压稍表反抗的民族,是夏朝民族政策的另一个方面。到了夏桀时期,由于国家税收减少,为了满足自己的享乐需要,夏王又力图依靠实力和征伐,迫使众多的民族和方国服从其意志,尽可能地实现集权,走向专制,把其他民族和方国纳人夏朝的统治范围之内,以确立夏王“天下共主”和“为天下君”的地位。长期以来,夏朝是一个诸侯林立,方国棋布的松散联盟,远未形成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夏的“王天下”是依靠对其他血缘团体的征服而实现的,但这种征服又是有限的,夏王既要“王天下’,统治所有的血缘团体,又不可能改变这些血缘团体顽强存在和各立其君、各行其政的现实。为了适应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实现对各民族、各诸侯国的统治,夏采用了权力分割的君权多元化的等级君主制。这种体制的基本特点是,由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双重纽带将众多的、划分为等级的君主结合成一个统治群体,凭借有秩序、有约束作用的社会机制,组成以夏王为塔顶的金字塔型的等级权力结构,以使诸多的民族矛盾在这种等级君主制的框架中实现和谐与统一。夏桀自持孔武有力,觉得自己的文韬武略足以制服天下诸侯,把对外战争,强势压服作为一种首要的征服手段,不重视对被占领地域的安抚,而且他贪大求全,不重视以德服人,结果让很多诸侯国,对他,对夏朝,口服心不服。

伊尹和商汤看到这一点之后,就加强了与夏朝周边国家的沟通,采取各种收买人心的做法,让夏朝更加的孤立。尤其是在大旱灾发生后,夏朝周边的一些诸侯国,也都发生了大小程度不同旱灾,商国也发生了旱灾,不过商国有几年连续丰收,粮食积存较多,商国就和附近的一些诸侯开展了粮食换马匹换耕牛的活动,让急需要粮食的国家,以马匹耕牛低价从商国换取粮食度过灾荒,这些国家也以低价把马匹耕牛送给商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