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第三章 旧日巴黎 一、巴黎圣母院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其他类型>巴黎圣母院> 第三章 旧日巴黎 一、巴黎圣母院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章 旧日巴黎 一、巴黎圣母院(2 / 2)

遥想当年,巴黎圣母院盛极一时的时候,罗贝尔·塞那里曾一度把他比作艾法斯著名的狄安娜神庙狄安娜神庙:通称阿尔忒弥斯神庙,位于小亚细亚以弗所城,是世界七大奇观之一,建于公元前550年。以弗所人埃罗斯特拉托斯为了永世留名,于公元前356年放火烧毁神庙。重建后,公元262年哥特人入侵时又被毁,后来又重建。,不仅如此,塞那里还认为巴黎圣母院的教堂,无论是结构上,还是造型上,都要略胜后者一筹。不过,说实话,尽管当时的巴黎圣母院享有如此的赞誉,但是它依旧称不上形态完备、造型完整,因为当时它的建筑风格还不能用某种风格来概括。

原因很简单,它既不是罗曼式教堂,也不是哥特式教堂。它不像杜尔尼斯寺院那样,是以开阔穹窿为枢纽的建筑物,它不仅不像杜尔尼斯寺院那样拥有宽阔结实的肩膀,也不像后者那冷冰冰的毫无意趣;圣母院跟布日尔教堂也不像,布日尔教堂有开放的结构,而圣母院没有。圣母院的结构特点不但不属于高大、空灵,而且也不属于灵巧、多变,更不属于阴暗、神秘。总之,完全找不到跟圣母院建筑风格类似的建筑,任何以往的建筑都不足以成为它的模型。可见它完全是独具一格,独具匠心的。

其实,确切地说,巴黎圣母院的风格是一种从罗曼式罗曼式:“罗曼”,泛指被罗马帝国征服的西欧各民族。在建筑艺术上,罗曼风格兴盛期为公元五世纪到公元七世纪,是罗马式和西欧各地建筑风格融合而成。之后,被十二世纪兴起的哥特式风格取代。到哥特式过渡的建筑风格。当第一批柱子被撒克逊竖立在圣母院的时候,原来那只用于支撑开阔穹隆的罗曼式建筑早已过,而十字军给欧洲带来了更为流行的尖拱式建筑。于是,圣母院里面便掺杂了这两种建筑样式。不过,很显然,有一些设计师还无法接受这种新的建筑风格,以至于在设计时畏手畏脚,因此,后来设计出来的建筑呈现出既不是罗曼式,又不完全是尖拱式的不伦不类的风格。但是,尽管这种设计和建筑样式混杂,可这种建筑的微妙之处还是不容忽视的,仍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然而,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才使巴黎圣母院成为法国科学史、艺术史、建筑史上的长廊。无论它的每一块石头,还是每一个雕塑,又或是每一个栏杆,无一不在表述着历史的印迹。就拿小红门来说,它代表了十五世纪美丽绝伦的哥特式艺术,而中堂的柱子粗壮沉重,不禁使人想起洛林时代的圣日耳曼·代·勃雷教堂。这两个艺术品之间足足相差了六百年,就连那些炼金术士都十分乐意从那种大拱门的象征中找寻最完美的奥秘,他们个个都认为屠宰场圣雅克教堂是炼金术最完善的表征符号。包罗万象的巴黎圣母院简直就是罗马教堂、炼金术教堂、哥特教堂和萨克逊教堂的集合体,这些风格迥异的艺术体被和谐有机地融合进了一个统一的环境中,彼此映衬,错落有致。

巴黎圣母院这样的混合型建筑群引起了很多艺术家、历史学家以及考古学家的关注,并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圣母院不但让人们沐浴在原始建筑那种淳朴厚实的风范中,而且它还向世人揭示了一个哲理:任何一个最为顶尖的艺术作品,非但不是出自某一个人之手,也并非出于某一个独立的时代,而是在历史积累的基础之上,凝聚了无数代人的心血而成的艺术作品。任何一个历史阶段,不但会赋予它特有的时代面貌,而且还会再次为它添砖加瓦。在时间前进的漫长过程中,它不但成为众人关爱的对象,而且还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众所周知,蜜蜂是靠辛勤忙碌和日积月累攒积蜂蜜的,而海狸也是以这种方式存在,人更是如此。巴别塔传说中的巨塔,建筑艺术的伟大象征,就是一座蜂房。

任何伟大的建筑,都非一日之功,就像高山一样,必须经过很多年才能完成。然而,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艺术发生变化时,而建筑物依然如故。然而,艺术又是需要建筑物来表现的,所以一旦某种艺术成了气候,它便会毫不犹豫地主导建筑的方向,毫不阻拦,可谓是水到渠成。不同形式的艺术的发展过渡都是以这样的方式完成的:两种有关联的艺术风格总需要一个嫁接的过程,而承接这种嫁接任务的便是不能被忽视的建筑。但是,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哪一种留下痕迹的事物,都有它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换句话说就是,时间是永不会停下来的,而任何一种艺术,任何一个建筑师都只会停留在某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因此,有人将整个建筑的发展过程比喻为“时间是设计师,人民是泥瓦匠”,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现在我们不妨来简单介绍一下欧洲的建筑艺术史,它主要分成三个阶段,即罗曼时期,哥特时期,文艺复兴时期。这三者彼此独立而又不可分割。罗曼式堪称最古老、最原始的建筑风格,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开阔穹窿;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主要特征是圆柱形式,而哥特式的主要特征介于前两者之间,是尖拱形式。当然,它们三者都有各自的代表建筑。比如尤米埃日寺院、兰斯主教堂、奥尔良的圣十字架教堂。然而这三者又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混合建筑”也由此而生。艾达普城堡就是这种混合建筑的典型代表,它不仅完美地呈现了这三种艺术风格,还将这三种建筑的特征融合为一个整体。不过,像上面集合了三种艺术特征的建筑很少,最常出现的还是两种艺术风格融合而成的建筑,比如巴黎圣母院,它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罗曼式和哥特式风格,在巴黎圣母院身上得到最完美的呈现,巴黎圣母院也因此成为过渡时期建筑物的典型代表,当然,它也很荣幸地成为了巴黎城的地标之一。

当然,建筑风格的变化,说白了,其实都是艺术在变,只是涉及了建筑的外部特征而已,而其内部的特征还是相当稳定的。比如说基督教的教堂,它的内部构造和布局始终都是一成不变的:它的下面依旧是一个罗马式中堂,不管怎样,这里必须如此:罗马式中堂分成两个大殿,它们彼此交叉,上面顶端的圆室为唱诗场所,下侧安放祭坛,还可以列队行走。这是一个横向的通道,善男信女们可以在期间自由行走。在这个大前提下,祭坛、门拱、钟楼、尖塔这些都可以作为设计穿插其中,以此来彰显不同时期的不同艺术风格。其实,这种形式就好比一个器物,随着时间的前移,历史的变迁,无论外在形式如何改变,哪怕形状千奇百怪,但是它的本质是不会变的,它承担的功能和用途更不会改变。这种表面和内在、现象和本质之间的存在关系是永恒不变的。比如说一棵树,只要它能顽强不屈地活着,那又何必去在意它的枝叶长成什么样子呢?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