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30章 第十七章(1 / 2)

韩当的死讯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传到孙策军中。

——连同历阳那座营寨被攻陷的消息。

孙策自离历阳之后,一刻也没有停歇,他命主力上了船,一路逆流而上,离长江而入濡须水,很快便进入巢湖。

在下船的那一日,他还意外见到了一位故人——时任居巢长的周瑜。

张勋死后,关羽便一路势如破竹,长驱直入,向北攻破合肥,而后以此为据点,合围寿春。而周瑜虽不认可袁术的残暴,但也不愿临阵投降,因此收拢了张勋的数千残兵,屯于巢湖旁。

当孙策领兵来到时,一切就变为了顺理成章。

寻常七月里的巢湖,岸边长满了芦苇,有水鸟倘佯于其间,远远衬着湖上泛舟的渔夫,称得上美极了。

若是在那时见到湖边走来这样两名长身玉立的青年,船上的渔女也会大胆地探出头,多看上几眼。

但此时的湖面上布满了大小船舶,船上又有旌旗飘动,一股肃杀之意便毫不掩饰地蔓延出来。

那些渔民早早就逃远了,谁也不敢凑近这些战船。

于是孙策和周瑜得以在岸边走一走,捋清他们的思路。

“义公为我守住历阳,不知能挡陆廉几日,临行之前,我交付了他二十匹战马,若是营寨已破,他立刻便该奔袭而来,与我汇合。”孙策说得很快,“但不论他能守几日,我总得快些,明日便继续向北,攻打合肥。”

孙策语气中的郑重令周瑜有些意外。

“伯符很看重那个陆廉?”

“她与关羽皆是刘备麾下的猛将,”孙策说道,“而今将要合为一股,我如何能小觑了她?”

他们的脚步并不算很快,也不算很重,但仍然惊起了一丛水鸟。

迎着巢湖上的斜阳,周瑜略一思索,“关羽攻下合肥之后,未曾多作休整,便北上去寿春了,伯符兄若奇袭而至,合肥不难攻下。”

孙策静静地看着那丛越飞越远的水鸟,知道周瑜的话还没说完。

“但依弟看来,兄所求者,未必一城一地!”

一个浅浅的酒窝从孙策的嘴角旁浮现出来,他的志向,果然公瑾是清楚的!

他跑了这么久,千辛万苦赶来合肥,难道是为了占下这一座小城,再图谋庐江吗?

难道他孙伯符是那样的庸人吗?难道韩当效忠的是那样一个短视之主吗!

“但如果陆廉当真如兄所言那般用兵入神,”周瑜说道,“想要阻拦她的脚步,靠韩义公一人是不足够的。”

“自然不够。”孙策的笑意更深了,“我想了一个办法,一个三全其美的办法,我还写了一封信,交信使送去给她,足见我之诚意。”

这一仗打完了,但陆悬鱼还是没理解孙策到底想做什么。

她只能隐隐察觉到孙策视袁术的这些领地为自己应当接收的财产——袁术与他纠葛太深,他曾经在袁术麾下效力,但几乎没有得到过什么实在的奖赏,他而今所拥有的一切几乎都是靠他自己夺取来的。

因此当袁术守不住他自己的领土时,孙策便自然而然地认为他才是名正言顺的继任者。

她必须尽快地向着西北而去,打通自广陵至寿春的路。

天气炎热极了。

土路都是滚烫的,草鞋踩得久了,热气都要透过鞋子传上来。

行军总是十分艰苦的,尤其她的士兵们几乎没有经过休整,这样的行军就更艰苦了。

伤者可以同俘虏一起回广陵,那些侥幸没有受伤的人就只能痛恨自己的幸运了。

但比起行军还要艰苦的是——

这条自历阳至合肥的路上,慢慢出现了一些流民,而且他们越来越多。

他们有些自横江而来,有些自居巢而来,还有些是历阳附近的人,甚至其中还有从更远的合肥附近逃难过来的百姓。

这条路很是艰难,其中有盗匪,有猛兽,也有瘴气,而他们当中有护卫有草药,能够安全体面地一路向东的人百不足一。

那些人衣衫褴褛,其中有些女人已近衣不蔽体,只能将破被裹在身上,还有些连最后一席被褥也没有了,只能□□两条胳膊,用最后一点破布将婴孩兜住,挂在身上,挑着一卷不知道卷了些什么的草席前行。

他们的神情是凄凉的,也是麻木的,见了路边有尸体时,既不会恐惧,更不会哀叹,而是立刻会凑上前去看一看,那倒在路边的尸体身上,还有没有一件可以剥下来衣衫?附近的草丛里,有没有散落半个饼子?

这样的流民见到军队时,通常才会惧怕,因为不同的军队待他们的态度完全不同。

如果那位将军用兵谨慎,担心流民中藏了奸细,会下达命令给斥候,将所有在军队附近出现的流民全部杀死,一个不留;

如果那位将军性情仁慈而疏于防范,他的态度则会宽容许多,只让先锋兵开路,将那些挡在路上的百姓用马鞭和马槊驱赶到路边去,等到军队走过去之后,才会放他们继续上路。

天底下没有哪个将军会容忍这些流民挡在路上,穿插在他行军的长队中间——万一他们身怀利刃,突然发动袭击呢?况且将他们赶走是全然不花费什么功夫,也不花费什么口舌的。

因此当陆悬鱼的这支队伍与流民们遇上,流民没有让开路,而是跪在路中间时,陆悬鱼是大吃一惊的。

那不是她在这条路上遇到的第一个流民,第一个流民还是躲进了路边的草地里,小心翼翼地全身俯在地上,将额头贴在泥土里,他的妻儿也是如此这般,而后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这些人都全身发抖地将自己的额头与四肢紧紧贴着地面,柔顺而恭敬,无声地祈祷这支兵马能够无视他们,继续前行。

变故出在一户士人身上。

那个衣衫也已经十分破旧,但仍然保持着与黔首全然不同的风度的士人从板车上跳下来,站在路边,躬身行了一礼。

“此为陆公辞玉的兵马否?”

那名执旗兵居高临下地看了他一眼,傲慢地笑了笑。

“你应该是识字的,没见到我们将军的旌旗么?”

那个士人抬起头,几乎不可置信地回头看了看他的家人与仆役们,于是那几名女眷与苍头脸上也露出了欢欣鼓舞的神色。

“果然是小陆将军!”他大声道,“我们有救了!”

“小陆将军!”

“小陆将军!”

于是路边许多瘦骨嶙峋的流民都抬起了头来,有人诚惶诚恐,有人喜极而泣,眼中的泪水将满脸泥土冲刷开。

“是小陆将军!”他们跟着大喊,“我们有救了!”

“……有救了,是什么意思?”

小军官的眼睛不知道该往哪里看,似乎往哪看都很尴尬。

“他们在路上遇到了一些士兵,那些人告诉他们,要他们向着广陵的方向走,说将军就在这里,将军会给他们粮食吃……”

“……我哪来的粮食?”她茫然,“难道你们准备递给我五饼二鱼吗?”

“……五,五饼?”

陆悬鱼伸出一只手,在面前扇了过去,表示自己刚刚只是发了个牢骚,不是在认真讲什么话。

她现在来到了含山附近的滁水之侧,这里原本大概也曾繁华热闹过。现在虽说一点都不繁华,但还依旧热闹。

原来这里的百姓跑得差不多了,但因为附近有山,只有这里可沿滁水顺流而下,因此天然有了这么一条路,于是淮南的流民们也就慢慢汇聚到了这里。

这些流民原本是不识字的,他们在路上也模模糊糊听说了“投奔陆将军有饭吃”这样的说法,但他们又看不懂旌旗上的“陆”字,哪里会知道是哪个小陆将军呢?

投奔错了八成就是一刀,不如还是小心地将自己藏起来,不要指望军队,他们原本是这样想的。

但那个士人跳出来了,喊出来了,并且不仅没有被杀,还被那位“小陆将军”客气地请到了军中,这足以证明——的确是那位小陆将军!

跟着她就有饭吃了!跟着她就不会死了!

至于会不会被征去当了民夫——他们这些流民,一天只要三升小米就感恩戴德,那里在乎被抓了当民夫,当奴隶!只要有三升小米!没有小米的话,麦子也行!糠也行!

这样的话语一传十十传百,不过两三日,她的军队后面迅速跟上了一大群的饥民,每一个都央求着她给一碗饭吃,每一个人都用自己那一身凸出的肋骨来证明他的真诚,甚至其中有些四肢细长,腹大如鼓的流民,那的确是她不舍得交出粮食也得交的。

流民从几十到几百,而且在这个汇聚了几路流民的交通要道上,还有上千流民在等待她。

他们虽然一个个都是皮包骨,但已经是自己村落,自己宗族中的佼佼者,因为还有比他们多得多的人,已经死在了这片丰饶肥美而又饱受灾难的鱼米之乡里。

天色昏暗,乌云密布,不到太阳落山,便下起雨来。

营中热闹极了。

有婴孩的声音,有妇人的声音,有士兵似乎凑近搭讪,又被军官大骂一顿的声音。

而后这些声音被雨声所掩盖,天地间便只剩下了大雨倾盆,晦暗冰冷,但如果冒着雨探出头去,却又能看到营帐中还有星星点点的火光。

在这个大雨滂沱的夜里,那一点两点的灯火自然便映出了帐中的人影,能看到正在喝汤的老人,亦或者是在哄婴孩睡觉的妇人。

……偌大的营地里,陆悬鱼觉得她无处可去。

帐篷是一定不够用的,她的中军帐又特别大,于是只能咬咬牙把自己的东西都塞进军需帐篷里,将中军帐让了出来,按照这些流民节食过于到位,因而每人可以只要一平方米的面积来算,里面足足能塞下一百好几十号流民。

她穿了蓑衣,跟几个军官聊了聊,又发了发牢骚之后,决定去寻一个睡觉的地方。

她知道哪里有地方睡觉。

军需库的帐篷前有士兵值守,见到她走过来,并不意外,立刻替她掀开了帘帐,请这位泥人一般的将军可以走进去。

其中一个值守的是跟着她从平原一路过来的老兵,因此还特别不见外地提醒了一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