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第746章 西部归附一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46章 西部归附一(2 / 2)

准格尔汗国鼎盛时期的国土面积达到七百万平方公里,与满清打了七十年的仗,历经康、雍、乾三朝,最终被亡国灭族。

现在噶尔丹才几岁,朱慈烺一点都不担心,等到二十年后他上位了,朕单手就能将之镇压!

经过几天的不断谈判,外交部官员反复的请示朱慈烺,事情终于敲定了。

大明的条件没让卫拉特蒙古诸部失望。

首先,兴武帝朱慈烺正式册封五世达赖罗桑嘉措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封四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承认达赖和班禅在西藏的政治和宗教地位。

对于和硕特汗国的固始汗,朱慈烺封其为汗王,等同于大明亲王衔,世袭罔替。

原本朱慈烺准备取消汗号,封亲王衔的,不过想到大明爵位刚刚革新,废除了世袭罔替,可不能坏了规矩,只好以“汗”的形势让他们世袭罔替。

不过只有一个人能继承汗位,汗王的子孙和兄弟姐妹,不包分配,没有爵位。

不费一兵一卒,全靠外交部官员们开过光的铁嘴,就把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谈了下来,这买卖太划算了!

准格尔汗国和其他漠西蒙古各部,大明推行蒙人治蒙、藏人治藏的政策,划分片区。

各部首领三年一次进行会盟,由各部首领轮流担任盟主,受征西都护府的管理。

且盟主只有对蒙古各部的监督权,不能干预各部事务,也无权私自发布政令,各部内部仍然享有很大的自治权,和满清的盟旗制度类似。

治理西藏和新疆,朱慈烺都是采用了后世清朝的边疆政策,不得不说,鞑清对管理边疆却是有一套,值得赞扬。

在经济方面,大明增加通商口,与蒙、藏两族全面通商贸易,并且允许他们和大明其他省份进行自由通商来往。

这条政策,比什么都来的实用。

漠西蒙古地处偏远,经济情况不十分落后,而且物产也十分单一,基本不产粮食作物。

对于中原的粮食、茶、糖、盐、铁、棉布、丝绸、药材、木材,金银制品等各种物资的需求量极大。

而蒙古出产的马匹、牛羊、兽骨、皮革制品、奶制品等等,也是中原地区所需要的商品,双方贸易有着很好的互补性。

从贸易依赖性来说,游牧民族对中原商品的依赖,要远大于中原对游牧民族商品的依赖。

中原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优势所在,主要体验在经济实力上,由于观念狭碍和见识的不够,历代的中原王朝忽略了用经济手段来控制北方的游牧民族。

他们把对北方游牧民族开埠通市,当作是对他们的一种恩赐,体现上国皇恩,而不是制约他们的手段。

二十一世纪,经济手段实际己成为大国之间博弈的主要手段,绝大多数的事情,都可以在经济层面上来解决,比如经济制裁、贸易战,根本不需要发动战争。

当然了,十七世纪的这个时代,靠经济手段解决的事情有限,但仍然可以做为战争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只要是能够应用得好,还是可以发挥相当大的作用的。

比如这次全面通商,看似是大明亏了,蒙古人赚了,甚至大明都亏成世界第一了。

朱慈烺能亏?

通商可以促进汉蒙藏之间的交流往来,进一步接近融合,加强蒙古人对大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比派兵打下来的地盘还好控制。

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贸易手段,控制蒙古经济命脉。

当蒙古各部都习惯与大明互市贸易获取各种物资时,首领忽然说:我们入主中原,统一天下吧?

你看会不会有人偷偷将之弄死了!

并不是所有的游牧民族都有入主中原的雄心壮志,很多北方的游牧民族只想生存下去,战争也是为了争夺资源,生活得好一些。

我已经生活的够好了,凭什么扔掉手里的饭碗,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跟你去抢别人的饭碗?

打仗是一件充满危险的事情,弄不好就看不到老婆孩子了,谁也不傻,能从打仗中获益的,永远都是少数人,大头兵能有几个靠打仗发达的?

所有的经济手段,前提是大明保持强大的武装力量进行威慑,否则什么经济手段,外交手段,都是扯淡!

老虎肥壮,那是更具威慑力;

猪羊肥大,只能是引狼入室!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