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武二年八月底,是大规模开发海南的队伍集体出行的日子。朱慈烺登上了旗舰应天一号舰。
长江两岸站满前来送行的人们,江里的船队绵延几十公里,从上游的大胜关一直排到了下游的龙潭,排满了右边半个江面,朱慈烺看着前看不到头、后看不到尾的船队,估计这船队没有一千艘也得有八百。尼玛,这就是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的好处,皇帝一声令下,可以集中全国的力量、全国的财力办一件大事。
东方开始有一片深红色的霞光,转瞬间,大江不再是那么深沉和黑暗,江水瞬间被霞光映红了一半。一轮鲜红的火球,从遥远的水天一线处冉冉滚出水面,金色的光明瞬时照亮整个大江,江水泛着金色的波纹。
朱慈烺踌躇满志的站在旗舰船头的甲板上,欣赏那美丽的日出,郑芝龙、施琅、郑建功在一边陪同。
此时,整个舰队上到舰队司令、下至每个水手,都在忙碌着,唯独这三人没事儿干,闲得蛋痛看日出,而朱大皇帝又是第一次上战舰,舰队司令不能陪同,总也得有个有份量的高官陪同吧,所以,这么好的差事,就落在了舰队参谋长施琅头上。
此次,朱大皇帝出巡,与以前就大不同了,因为“电报”出现了。所以,重大事务只需要电报往来、遥控指挥即可,同时,此次也不是去前线打仗,所以没有一个大臣予以阻拦,连两位皇太后都没有多叮嘱几句。
此次出巡,朱慈烺可不是微服私访。其实,朱慈烺即使不去微服私访,也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不是什么安乐窝——一个拥有一亿多人口,处于资本主义初级阶段,而且还没有天选之土的国家能让庶民安乐?
那就不对头了,资本主义道路那么好走,还要社会主义干什么?
现在大明国内的社会环境比较安定,主要原因就是两个,一是粮食增加——每年从东南亚输入了一千多万石大米,黄淮运大工开始之后,淮南、淮北又从水旱无常的灾区,变成了连年丰产的产粮区,比之过去,年均也能增产两三千万石。
另外,资本主义农场在四江两湖闽粤以及河南、河北、山西、山东(西部)等地的大量出现,也促进了粮食增产。不过,这些资本主义农场的规模,各地都有所限制,一般情况下最高为500亩地,至于象南京秦淮河畔的巩浩广、游高卓、叶高澹三人想开几百万亩地的大农场,那是需要特批的,所以,这三人才千方百计的托人直接找到皇帝这里,请求特批。而大明各地一般情况下的具有几百亩地的小型农场,那就太多了。
所以兴武二年除四川云南之外,大明诸省的粮食供应量比之崇祯十六年、十七年,至少多了一亿几千万石!
所以洪兴二年的明朝穷人们比崇祯十六七年时,显然是更容易糊口了。
而另一个安定的原因,就有点政治不正确了——经过北伐中兴之战洗礼的新贵族和新军的镇压农民起义的能力,大幅上升,起义变乱根本没有做大的机会,就被凶残的新军新贵们镇压下去了.但是这两个让国家安定的因素都是有时效的!
因为朱慈烺接手国家后实现了中兴,打断了推倒重来的过程,由此造成了两个严重的后果。
一是汉人人口没有在推倒重来的过程中被大量消耗——历史上的清朝初年全国只有几千万人口。而如今的大明,不包括四川云南,就拥有一亿三千万左右的人口,如果算上四川、云南,差不多是清初的三倍,虽然耕地的数量也比历史上的清初要多一些,但绝对到不了三倍。所以人地矛盾依然比较尖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