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第487章 调整内阁二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87章 调整内阁二(2 / 2)

首先,研究院的人必须会写字,能记录各种遇到的问题;其次,他们必须对各类农作物都很熟悉,比如,对于农作物的成长过程,气候影响,病虫害影响都有了解,对农作物为什么长得好,为什么长不好的原因都知道;第三,研究院的人还必须会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总之,涉及到很多学科和基础设施。

所以,还得从军械研究院再抽些喜爱农活学生去才行,如此互相配合。才能出成果。”

王铎说,“陛下,现在应急的做法是召集全国经验丰富的老农,在大明两京十三省分别成立研究小组,进行农作物经验的互相交流,并推荐各自地区好的农作物进行试种。如果成功,则推广全省。而后两京十三省的老农代表带着各自省份的优势作物,汇合到京师进行全国范围交流,正好浦口皇庄的占城稻、红薯、土豆,也留了许多种子,可以让他们捎些回家乡试种、推广。臣以为,这么做,在几年内必有所获。”

这种应急的做法花不了朝廷多少精力和经费,做起来简单,应该没有问题。

朱慈烺点点头,表示认可。然后他关心地问道:“有应急,那么长远的做法呢?”

“陛下,很抱歉,臣还没有想好。”

“呵呵,朕给你补充吧,就是全民教育,首先都要会读书识字。这是基础。只有这样,经验才容易累积,才容易传承。并且是使用新式教课书,就是军械研究院学生使用的教材。

其次在全民进行基础教育后,再进行细类教育,农民就专注学习农业类的知识;商人就学算账,记账;木匠就学木匠的知识;铁匠就学习铁匠的知识等等。

这些学习不是言传身教,那样知道的太少,万一师傅有个好歹,很可能就来不及传给徒弟。我们可以想一下,如果上古以来,没有发明文字。只靠言传身教的,现在会是什么样子,由此可知知识通过文字来传承的重要性。”

各位尚书听得都直点头,按照这个说法,能显而易见地知道各类手艺通过文字传承的必要性。

教化部尚书李岩道,“臣会努力推广。”

“好,那拟旨吧。”

黄小宝道,“诺。”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