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大功坊,朱慈烺找来皇宫匠头李宝其,告诉他通知那些在京建筑兵准备工具、水泥、钢筋、砂石,三日后,去牛首山施工,修筑大坝。
然后朱慈烺又让黄小宝拟圣旨,“小宝拟旨,令各地官府速速清查各地寺庙田地和寺庙人员度牒,无度牒不受官府控制之僧侣,统统编入各府县卫生清扫队中,清扫府县城内街面垃圾,各地寺庙田地一律按照每僧侣10亩田地标准保留,超过部分均由官府收回纳入官田。对于各种消极、积极抵抗者,需严惩不怠。官员执行不力者,卸任免职。”
关于圣旨,这里重点说说朱元璋和“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几个字。
朱元璋建立大明政权后,非常喜欢用“奉天”这个词,他认为结束了元代的暴虐统治是顺应天道的,所以动不动就跟人家说自己是“奉天而行,非敢自专也”。在南京定都后,便将南京更名为“应天府”,又将皇宫里规模最大的金銮殿取名为“奉天殿”,甚至有时候还会自称是“奉天法祖”。这里的法并不是指法律,而是指效仿,这里的‘祖’也并不是指朱元璋自己的祖先,而是泛指整个汉族的祖先。朱元璋如此喜欢“奉天”二字,也不是从登基开始敲定了的,而是经历了一番周折。
开国的前十年里,朱元璋写圣旨都是直接点题的,没有什么特定的格式,“天底下还有这么坏的人”“有难题解决不了的可以来南京找我”之类的话在圣旨中有很多。后来,朝廷各方面的机制逐渐完善,朱元璋也讲究起来,对自己的皇帝位子一再强调是“天意”,把手拿的玉圭也刻上“奉天法祖”的字样。他亲自撰写《御制记梦》一文,绘声绘色地讲述自己梦见天宫,见到了“道法三清”。至此,朱元璋开始自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他再颁发圣旨时,便以这八个字作为“开场白”了。这在明朝文学家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一书中有记载。
朱元璋的圣旨内容有很多被改编成明代重刑法令《御制大诰》。洪武十九年,朱元璋在皇宫举办了背诵比赛,只要《御制大诰》背得好,就能得到赏赐,据说19万人参加了背诵比赛。
但是,像朱元璋亲自动手写圣旨的皇帝毕竟不多,他之后的大多数皇帝,都将这个工作交给大臣们去做。因此,圣旨的内容、格式和措词越来越格式化。比如,为了显示“天”和“皇帝”的绝对权威,明朝中后期的圣旨开头逐渐演变成了“奉”字放第一行,“天承运”放第二行顶格,“皇帝诏曰”放第三行比第二行“天承运”的“天”字低一格的固定格式。
大清的皇帝们也想学朱元璋,表明入主中原是天命所系,所以将本族发祥地盛京改称“奉天府”,同时在诏书中也采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作为开头,一直用到宣统帝退位。值得一提的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正确断句法应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而不是影视作品中“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读法。
而在《楚汉传奇》里,李斯大笔挥出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不知有没有想到,这是抢了朱重八的专利。
所以,今天朱慈烺要黄小宝发圣旨,才一会儿,首辅魏藻德和户部尚书侯恂即找了过来。
魏藻德说,“陛下,您如果限制寺庙拥有田产,会导致僧侣激烈反抗甚至闹事。”
“不怕,僧侣才有多少人,敢于闹事,闹事就严厉镇压,闹事者就统统编进各地卫生队去打扫卫生,也算是劳动改造吧。”
侯恂笑眯眯地说,“皇上,你这是有些不讲理了,如果寺庙说是他们通过正当途径购买的,怎么办?”
“通过正当途径购买的,肯定是少的,大部分都不是,关键是寺庙田产太多,而我大明经过这些年发展人口增长太快,现在有一万万三千万人口了吧。寺庙占田太多,其他人的田地就少了。良田可都是有一定数的。
说起来又是老祖宗的过错,老祖宗数学没学好,没有计算到和平盛世,人口会大量增加,文人士子也会大量增加,各地皇子皇孙也是,并且人性都贪婪的,会积极钻营政策、律法的漏洞。想尽办法偷税漏税。
朕这还没有收寺庙的税呢,已经是对寺庙僧侣相当客气了。若是他们敢于造反,那就更好了,朕有枪啊!不要担心这、担心那的,若是每样都担心,那还活不活了?”
“唉!好吧!”两人见朱慈烺如此坚决,叹口气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