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第438章 会试一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38章 会试一(1 / 2)

四月一日到了,会试即将开始。

客栈中,一片黑压压的满是赶考的士子,都在等着朝廷免费提供的午饭。

一群年轻士子打量着独自靠在角落的老秀才,老秀才身材中等,须发皆白,少说五十多岁,他的出现立即引起了一众年轻士子的关注。

没有人取笑老秀才,很多人在心中感叹,自己到了这个年龄是否也会如他这般坚持参加科考呢?

老秀才名叫孙奇逢,二十二岁时,孙奇逢赴京应试,途中闻父亲过世,随即弃考归乡。一准古制,服丧服,筑室墓旁,为父亲守丧三年。偏偏祸不单行,三年期过又遭母丧,孙奇逢心伤之余,一仍父礼,为母亲服丧三年。孙奇逢的“倚庐六载”,乡里提及,每每称颂不已。

原历史上,顺治元年(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廷屡召不仕,人称孙征君。与李甬、黄宗羲齐名,合称明末清初三大儒。

孙奇逢一生著述颇丰,他的学术著作主要有:《理学宗传》、《圣学录》、《北学编》、《洛学编》、《四书近指》、《读易大旨》五卷、《书经近指》。

现听说黄宗羲去年中了榜元,现又得小皇上重用,在上书房行走,做皇帝的师爷,这是莫大的荣耀啊!

因此,他今年也来碰碰运气。也有人劝他,直接去找黄宗羲,在黄宗羲手下谋个差事,这实际上是完全行得通的,可是读书人的傲骨,又让他拉不下面子,故此,其直接来参加会试。

众士子吃饱喝足后,开始与身边之人相互搭茬,探讨此次会试所考的科目。

李因笃,也参加了这次会试。李因笃,字子德,一字孔德,号天生,祖籍山西省洪洞。晚年移居陕西富平,明亡后他奔走各地,进行反清活动。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自幼聪敏,博学强记,遍读经史诸子,尤谙经学要旨,精于音韵,长于诗词,诗逼杜甫,兼通音律,崇尚实学,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教育家、音韵学家、诗人。被时人称为不涉仕途的华夏“四布衣”之一。

李因笃外祖父为增广生员,对因笃“提携教诲”,使因笃受到良好教育。因笃天资聪颖,5岁即读经史,过目不忘。7岁时,其母见因笃逐渐懂事,便取出其父遗书及冯从吾小像,哭诉曰:“此孔孟真传,若父畴昔之潜心从事者也,小子从此自励,若父为不亡矣。”因笃从此昼夜诵习,手不释卷,继承父志,学益大进。“八岁能文章,出语辄惊人”。11岁应县试,考取第一名,入庠学习,时人称之为“神童”。不久,他抛弃了科举应考,“为诗文,有闻于时,而尤潜心于传注之书,以力追先贤。

但这次,他是因顾炎武的原因,而被家人逼迫来参加会试的。同乡有人劝他,直接去找顾炎武谋个差事,他也是拉不下面子,故此,其直接来参加会试。

李因笃拿着《大明日报》道:“不知陛下的这篇文章大家可曾看过?看来今年会试要考的与去年一样!”

“真的假的?读来听听!”

李因笃念道:“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国朝士子当学习先贤,通五经贯六艺”

“看来这次仍然要考君子六艺啊!”

一人惊慌道:“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我对礼、书二艺尚有研究,只是其他四艺学艺不精,该如何是好啊!”

“是啊,谁平时舞刀弄枪的啊,还有那奇技淫巧的算术.”

“我等出身贫困,哪里会驾车.”

一群士子在那议论纷纷,头大不已,自唐朝以后,近千年来,取消的科举科目越来越多,考的内容也越来越少,以致于到了现在主要以八股取士。

八股文是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考的内容从《诗经》、《书经》、《周礼》、《礼记》、《论语》、《孟子》这几本书里取题,但回答的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回答。

句子的长短、声调高地等都要相对成文,且字数有限制,应考者不能东凑西拼,更不能自由发挥瞎几把写。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