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繁琐的礼节结束后,大殿里的勋贵、官员们人人肃穆庄严,没有一点声音,他们都清楚,朝贺之后皇太子就要准备商议处理新政带来的民变问题了。
朱慈烺身穿一套十二旒冕十二章服,在龙椅上俯瞰着下边的臣子和勋贵们,含着微微的笑意,说道:“给勋臣们赐坐!”
勋贵们似乎是被这突然而来的幸运闹蒙了,众人还在犹豫着,只见皇帝已经走下御座。
朱慈烺收了笑容,提足了底气用铿锵有力的声调说道:“趁着正旦朝贺,朕有几件重要的国策要与众臣工共商,从兴武元年十二月起,朕打算在大明各地继续大力推行新政,刷新吏治,沿着太祖、成祖二帝开创的文治武功,弘扬我大明的祖宗圣德,振数百年之颓风,造一代盛极之世。”
朱慈烺的声音在大殿里回荡着,他长篇宏论,侃侃而谈,讲得不慌不忙,也讲得淋漓尽至,只是奉天殿中没有人说话,大殿中静得可怕。
所有人都有些愣住了,暗道外面因反对新政已经炸锅了,你不找我们商量应对之策,还要继续大力推行?这是什么路数?
朱慈烺见他们全都一言不发,看向路振飞,“曲周伯,朕让漕运改走海运的事情,你们漕运衙门拟好了没有?”.
自从明成祖迁都北京以来,北京的粮食供应,一直依赖于大运河上的漕运,然而一条运河从南到北,从地方到中枢,从漕丁运兵到户部尚书、内阁大佬,不知道多少人在这上面分肥。
按照朝廷的规定,每年从江南往北京运粮八百万石,沿途各种莫名其妙的耗费将近三千万石,加上那修缮运河、维护水闸的花销,早已压得江南的百姓喘不过气来,朱慈烺早就有意整治漕运
抚宁侯朱国弼是原先前任漕运总督,朱慈烺上次经过淮安随手就把朱国弼换掉了,换成路振飞管淮扬二府兼管漕运。
路振飞道:“回陛下,臣等人议了一段时间,大家的意见是这件事难处太多。现在的关键是这么多下岗的漕运工人安排到哪里去?”
户部尚书侯恂眼珠一转道,“实际上这个问题很好解决,陛下,何不让这些人都去辽东,臣一直认为大凌河那里太过危险,毕竟建奴随时都有可能再次杀过来,所以臣建议在大凌河筑一个与大沽新城一样的城堡,而筑堡则需要大量的劳力,正好把这些人全迁过去,把他们转成军户,辽东给他屯田。”
李士淳当即赞成道,“臣附议。这法子好。”
工部左侍郎佟廷汗瞥了他一眼,嘿嘿作笑道:“远在嘉靖朝戚继光平定倭寇,海疆恢复平静之后,就不断有官员在朝堂上提议将漕运改为海运。世宗皇帝就这种提议曾说过,兴一利不如去一弊,增一事不如省一事,自古漕运都是走大运河,若是改走海上,恐怕会出现许多麻烦。”
朱慈烺冷笑,嘉靖朝确实有很多人提议漕运改海运,然而这一切倡议最终都是石沉大海,上千里的运河漕运,近百万人牵扯其中,每年有几千万石粮食可供分润,面对几千万两银子的巨大而稳定的收益,有谁愿意去改变?又有谁敢触碰?
哪怕江南的东林党掌控了南明朝政,他们背后的金主乃是江南的缙绅富商集团,而不是江南的小民农户,漕运对江南百姓盘剥吸血得再狠,对于擅长偷税漏税的他们也影响不大,自然没有什么改变的动力。
就是因为这种利益集团的存在,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哪怕是晚晴时蒸汽轮船到处游,火车到处跑,漕运依然在运行,二十世纪初大运河因为淤塞得根本不能行船,又逢义和团之乱、八国联军侵华,清廷赔了数亿两白银,实在拿不出治河经费了,这才不顾一众官吏们的幽怨眼神,毅然废止了漕运。
丢了饭碗的漕帮从此变成了青帮,有的改行去闯荡上海滩,有的去投靠孙中山成了革命党,在日后的辛亥革命之中,这些下岗纤夫还对推翻清王朝发挥了不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