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第294章 造船步骤与税务部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历史军事>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294章 造船步骤与税务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94章 造船步骤与税务部(1 / 2)

掌墨师傅扬万里也来了,见了朱慈烺即前来行礼。

然后扬万里如数珍宝一般给朱慈烺介绍建造福船的步骤,“福船建造的第一道工序是竖龙骨。

龙骨加工完成后,固定于地面之上,待吉日良辰,在龙骨的前头缚一块棕片,意为“头舟宗(舟+宗)”,即日后行驶时获得头名;在尾部扎一块红布,意为‘尾红’,即从头到尾都红艳吉利。

龙骨竖好后,接下来安隔舱板。将工人先按掌线师傅所设定的尺寸将每堵隔舱板制作好,然后逐一固定在龙骨上指定的位置。”

这时候的船体,看起来有点像恐龙化石的骨架。

从最靠近龙骨的地方开始,将一条条的水底板(船壳板)钉在隔舱板上,其中最靠龙骨的第一、二条水底板也称为龙骨翼板。

另外船底与船舷交界处的那条水底板因较厚而突出其他船壳,也称为舭板。

接下来便是上舟急(舟+急),舟急是船只两舷加厚船身板,一般用一颗杉木对开锯成两半使用,每边船舷平行排列一至五道不等。

此时可以隔舱板与外壳板相接处铺设扶强,再安装梁拱。这些工序完成后,就开始做甲板面的工程,先钉船舷板,古称舟皮(舟+皮),再安舷外护舷木称水蛇、水仙门柱、护舷木,同时起造船楼。做好外壳的同时,填灰捻缝工序也同时完成。船体基本完工时,择吉日在船头舷墙外侧装上一对船眼,即龙目。

钉头巾则是在船头挡浪板顶端钉上头盖时要套两块小红布,以显示吉利。下水前,用米汤调和蛎灰粉涂刷外壳板,以做防蛀。船舷和船楼则用煮熟的桐油调和各种矿物色粉根据船只用途和地域特色,请专门的画工进行彩绘与涂装。新船水线以下一般都用白壳灰,船艏托浪板以水胶和桐油调和天然色粉画上具有福船特征的水镜秀面,有些福船船艏正面还雕有头狮。

船尾两舷画有木龙即鳅鱼极,艉楼下的鹰板绘有木鹢,鹰板下方是标有船号的船名板。鳅鱼极、木鹢和妈祖塑像传说为护佑船只的三件宝,妈祖塑像安放在船尾舱内的正中央的龛内,也有以纸符代替金身。

下水前,一般先将桅杆搬上船,放置到各自的桅夹上,试下位置与松紧度,但并不安装到位,须待下水后,再调好桅杆的角度并以自身重量坠入桅夹内得以固定,其后才开始绑帆和冶缆的工序。

一切准备就绪后,再择吉日良辰在新船的船底用木板铺成滑道,在一块块可抽动的垫木上涂上油脂,然后用木绞车将船一步步地拉下海。

朱慈烺听得津津有味,不住点头。

传说福建造船的鼻祖是古代江西南青乡的江流离,历代传统造船业荟集来自福、泉、漳等地的能工巧匠。学徒入行一般在十一、二岁,一般都是以家族式及近亲、表亲相传,至少三年以后才能出师。

开始只能做些边角或修补的活计,还不能独立执斧,经过数年的历练,从老师傅身上逐渐学到一些技术要诀,等到能制作安装龙骨、尾金、船舵、桅杆等重要部件,已经成为出色的师傅了。

古代造船大多由造船师傅凭借自身的经验和代代相传的营造法式现场放样,没有精确的图纸和量度数据。传统造船业是一项要求严格却又相当辛苦的行当,学徒基本上都是来自无力读书的贫困家庭子弟,造船师傅大都不识字,经验和法式都只印在脑中,仅靠言传身教。

加上历来师傅们对赖以谋生的技术和手艺都不轻易外传,以至民间很少流传下来造船谱牒。

俗话说,“一澳头师傅造一澳头船”,每个澳口都有自己特定形制的船形,各地造船工匠以世袭经验和营造法式,在生产过程中经过反复的实践,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大明的广船是最接近于西洋战舰造型的,广船船型,是深“v”线型、长宽比较大,广船是尖头的,福船是平头的,但福船与广船都是尖底船,不是平底船,广船还有另一特征——多孔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