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朱慈烺不差钱,从北京富商那那套来的两千多万两银子,足够他挥霍的了。
见到这么好的待遇,很多人都愿意参与建城,原本是住天津的人,又回去引来了更多人口,参与筑城。
中国人的本质还是勤劳的,他们想靠着自己的双手去建造家园,想要靠自己的劳作获得生存与尊严。当然了,世人最不缺的就是好吃懒做之人,也有不少人觉得每天有吃有喝的,还去干什么活,又没银子拿。再说了,新城建好了,再进去搭个窝棚就是。
派出的文吏很快统计好了人口,一共有二万多流民和乞丐,男丁一万多,其中青壮八千多,另外还有十五岁以下的孤儿三千多,男孩占了大半。于是,朱慈烺决定他南下时,把这些三千多的孤儿,全部带到凤阳府去,让他们读书、培养这些孩子长大。这都将是他未来的死忠。
而愿意参与建城的人,包括妇女在内,一共将近一万八千多人,每人发放一个写着名字的木牌,作为日后落户的身份凭证。
能从陕西和河南等地千里迢迢来到天津的,一路上自然受尽了苦,能在饥饿中坚持下来的人也大多是男人,那些妇女和孩子也基本是这些男人的家人。
并不是所有流民都往北京附近赶,大多是的流民在途中进入其他毕竟安稳的地方住了下来,还有一些在途中死去。许多地方常年遭灾很穷,不愿意接纳流民,官府见流民赶来,早早的就关闭了城门。
这些流民只能眼巴巴的继续北上,想着北京是天子脚下,皇帝断然不能关闭城门将他们拒之城下吧。因此,很多人都抱着一丝希望艰难的北上,结果北京陷落了,于是,他们只好南下。因为他们已经被闯逆祸害过,因此,也不用担心这些搞破坏。
朱慈烺找了专业的人去探测地形,打算建造一个周长五十里的城池,预算耗银十万两。相当于半个北京城的规模,可容纳人口四五十万。
朱慈烺命人又设立了十个粥厂,每天都有肉吃,还在周围临时搭建了由砖瓦筑成的营房供这些人居住。
在安顿好了吃住后的第二天,在建筑兵的带领下,便开始忙碌了起来。他们主要的工作就是建造城墙,流民们帮忙搬砖,运送木料和千岁泥。
在新城的地基上,有着大批挑着簸箕、箩筐的男女来回运土奔跑,一些建筑兵在指挥着男丁搅和千岁泥,还有一些建筑兵则在指挥男丁烧窑搬砖。
近二万人共同建城,场面热火朝天,很是壮观。
新城内的街巷由碎石铺就,人工压平,两旁设置排水沟,用明砖铺就,千岁泥加固。这样的话遇到下雨,也容易排水,不存在雨涝积水之患。同时在新城中的东西南北中五处,各打一口井,用以居民饮用。
城中的一些土地,用来建筑营房,连在一起的那种,类似后世的商铺。如果日后居民不想住营房的,可以从新城官府手中购买土地,在划分好的地块上建自家房子。
有了朱慈烺与建筑兵们的设计,流民们只需好好劳作便可,朱慈烺等人估计这新城要建好,大概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主要是人多,比寻常的建城快太多了。
朱慈烺又在新城不远开辟一片适合耕种的土地,以租赁的方式分配给这些流民,让他们真正在新城安定下来。
如果没有土地,没有工作,那他们迟早还会饿死,流民问题也就没有彻底解决。有了皇太子的安顿,加上是为了建设自己的家园,虽然每天的活很重,但众人的干劲却很足,人人脸上充满着幸福。
期间,朱慈烺又免除了新城百姓两年赋税,从第三年开始征收田赋,所得田赋,皆交由内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