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瞪大了眼睛,道:“汤先生,你不会说这玩意是你发明的吧!”
汤若望摆了摆手,道:“殿下,这东西自然不是我发明的,这是我才从卜加劳铸炮厂买来的,这种火枪可以一次填弹四发,射程在三十多步左右,可以连续发射,而且无论刮风下雨,都能使用,非常方便。”
朱慈烺吓了一跳,还以为错过了一次不为人知的历史秘密。朱慈烺拿着这玩意,仔细的观察了一番,这所谓转轮打火枪,应该就是后来左轮手枪的先祖。
不过他在找个地方试射了几次后,很快就发现了不少的缺点。这玩意中看不中用,结构太过复杂,最主要的是子弹打光后,装填十分麻烦。
朱慈烺道:“可以给军官和炮兵防身使用,并不适合大规模的装备全军,如果能改进一下就好了。”
汤若望也是点点头,他对火器研究颇深,自然也看出了不少缺点。
朱慈烺将后世左轮手枪的大概性能给汤若望描述了一番,让他按照这个路子研究一下,说不定还真能捣腾出一把左轮手枪来呢?并且这种枪只能防卫近战,改变不了战场大局,所以,他也就不保守了。
顺便提一下,明朝的士大夫对待西洋奇技淫巧的态度和后来清朝的士大夫有所不同,清朝的士大夫对儒家道统看得更重,对西洋的文化和奇技淫巧充满警惕,而明朝的士大夫好奇心更强,对于学习西洋文化技术的态度也更积极。
如徐光启、孙元化、杨廷筠、李之藻、李天经、李祖白这样的正经儒生甚至大儒,都公然学习和翻译西洋的技术书籍,甚至还有不少人入了天主教,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体用之道都不讲究了。
相比之下,清朝在捍卫理学道统时就坚决许多,历史上投靠大清的李祖白和其子李实就因为一本《天学概说》被判了凌迟!到了晚清时期,连林则徐这样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大儒,都不知道英吉利人的膝盖能不能打弯了。至于李鸿章这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汉奸洋务派,更是长期成为儒林正道的公敌,如果不是手里有军队,脑袋多半也保不住。
朱慈烺的三军司命旗出现在天津北城之上的时候,大顺军的又一次攻势也被打退了。
战斗进行的最猛烈的一处城墙,满满的铺了一层尸首在下面。有些人还没死透,还在泥水和死人堆里辗转哀嚎。他们大多是被斑鸠脚火铳或鸟铳打中的伤员,血肉横飞,翻滚嚎叫,人人都看得毛骨悚然,谁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他们一样的下场?
城头之上,同样层层叠叠堆满了尸体,交战最激烈处,死人堆得都和垛口等高了,血水被雨水带着朝下流淌,都变成了淡红色。城上的民壮麻木的四下走动,不断翻动尸体,拔下衣甲,搜检钱财,然后才赤条条的拖下去埋了。偶尔遇上还能喘气,又无什么致命伤的,也不管敌我,都抬下去救治。救活以后,一样编入队伍。
数百唐通所部,浑身湿透的退了下来。带队的将领,正是唐通的本家唐老四。他已经换了一身大顺老营兵的服饰,蓝布袍子,箭衣,棉甲,头盔上面再戴一顶白色毡帽。
这身打扮是宋献策“算”出来的,他算出大顺和李自成都比较水,是水德,所以服色尚蓝。唐老四穿上了蓝衣也就意味着成了大顺军的自己人了!
更多的穿着蓝衣的大顺军老营兵就躲在堆叠起来的堡垒壁墙后头。他们不用攻城,只是用弓箭迫着唐通部下的兵将攻城。唐老四他们是闻金而退,完全合乎军令,可是看见他们狼狈的模样,那些老营兵中不知是谁先骂了一句,接着就是一片辱骂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