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现在,朱慈烺还是要提拔、重用、拉拢一个东林大佬,因为他不是眼睛里揉不得沙子的崇祯,他也不会用简单的“黑白忠奸”去分辨大明的臣子。在他看来,无论忠臣、奸臣、能臣、庸臣,统统都是有利用价值的,只是怎么用好的问题。而侯恂这个被崇祯皇帝关了差不多有十年的东林大佬,更是可以大用的臣子。因为朱慈烺现在没有一举摧毁东林党的力量。
考虑到李自成很快会扑街,东虏转眼就将南下的大局,他也没有时间在江南和树大根深的东林党人慢慢斗争——至少在击退东虏的第一波攻势之前,他是腾不出手来消灭东林党的。既然暂时没有余力消灭东林党,那么拉拢一个可以和史可法、钱谦益分庭抗礼的东林大佬就很有必要了。有了这位东林大佬的支持,朱慈烺的改革,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有了东林党的背书。而且东林党的堡垒,也是可以从内部瓦解的!
除了在东林党内部扶植一个可以对抗史可法、钱谦益的山头之外。朱慈烺还有一个必须拉拢侯恂的理由,就是左良玉。历史上南明会迅速崩溃,左良玉发动的勤王之战可以说是个重要原因。而侯恂则是一个可以稳住左良玉的人物!他对左良玉有知遇之恩,有他牵线搭桥,左良玉说不定也能变成左国丈的。
侯恂的官场资历也比陈锐、林增志、李士淳三个帝师深厚太多了,他是当过户部尚书和七镇督师的。如果再当了讲官,那么阁老还做不得吗?
另外四个大学士也一人派了一个尚书,其中魏藻德兼吏部尚书,方岳贡兼礼部尚书、邱瑜兼工部尚书、范景文兼刑部尚书。
这五个大学士除了各管一部之外,每天还要到大元帅府办公——朱慈烺虽然有了个大元帅府,但也不会把朝廷一脚踢开。因为票拟、批红、交部办理这一套办事程序就象征了合法性。如果没有这套程序,而是用大元帅府去下达令旨,恐怕许多地方官会不认账。现在大明中央的权威下降得厉害,可不能再自己砸自己的招牌了。
所以朱慈烺干脆就让阁老到自己的帅府办公,有什么需要通过官僚系统办理的事情,就当场让毕酒城拟旨,然后由阁老拟上条旨,再由朱慈烺本人批红,最后再加上六科给事中签字,才会堂而皇之的发出。
程序一点没错,阁老只换了一个,还不是主动换掉的,而是因为原来的东阁大学士李建泰已经投降李自成才换的。四殿二阁一共六个大学士名额原本就空了一个,现在也没补上。只是批红的那位从崇祯变成了朱慈烺。
除了三个阁老,朱慈烺原来的老师陈锐每天也要到大元帅府办公,他现在的官职换成了兵部尚书。因为大元帅府的出现,兵部的职权几乎全被侵夺,但并不意味着朱慈烺不需要兵部这个招牌了。
通过大元帅府军令卫下达的命令,只在忠义军和大元帅府海军的系统中管用。对于其他的明军部队,暂时还得用兵部行文或圣旨的名义去调动。所以兵部还是很重要的,只是从掌管天下兵马的衙门变成了替朱慈烺传令的衙门。
一番操作之下,内阁和六部几乎就合并在了一起。除了兵部尚书之外,其余五部尚书就是大学士。而兵部尚书虽无大学士之名,但是一样出席内阁——大元帅府会议,一样可以出谋划策,也成了实际上的阁老。
而朱慈烺这个太子,则有点当年太祖高皇帝废除宰相,大权独揽时候的样子——把阁老和尚书都变成了自己的幕僚,至少在大沽口的这几日中,还没有哪个文官挑战过朱慈烺的权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