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学者汪中治墨学,他将墨子与孔子平视,认为“孔子鲁之大夫也,而墨子宋之大夫也,其位相埒”。墨子与孔子有相当程度上的差异。孔子主张久丧厚葬,对祭祀非常重视,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是针对祭祀的说明。墨子一生过着简朴的生活,“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主张“节用,节葬,非乐”,他的弟子也是“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
“这个要留着!”刘辩呢喃道。
墨子和鲁班的工匠等级都是五,肯定也能做出不少的的好东西来。他自知,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要是宣传他的政治思想,发扬墨家。但是他在器械制造上也是一位大家,善于制造器物。想古代最早的风筝就是他制造出来的,还有对于车辆的制造也是深有研究,他可以在不到一日的时间内造出载重30石的车子,这在古代是难以想象的。除了这些,墨子还对小孔成像也是有着研究,是世界上最早对此研究的人。
墨子能造车子,想来冲车他也应该可以造。
“叮咚,第四名人物,。宋末元初人物黄道婆,工匠等级3。”
刘辩一看这第四个人物,眼珠子都瞪的快掉了下来,什么?黄道婆?
“系统,黄道婆也算工匠吗?她不是纺织吗?”
刘辩知道,黄道婆是纺织大师,是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时候,被尊为布业的始祖。
系统随即回声道:“宿主选取的召唤领域是能工巧匠,所以黄道婆也算是。”
刘辩一听,心中一阵悔恨,他早知道就让系统选工匠了,现在弄的,造纸的,纺织的都来了。谁给他造炮车啊?
“算了算了,你是系统你最大。”
刘辩随即看了看系统对黄道婆的介绍,说是黄道婆出身贫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崖州,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师从黎族人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
后来她重返故乡,在松江府以东的乌泥泾镇,教人制棉,传授和推广"捍搅车,即轧棉机,弹棉弓、纺车、织机之具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她所织的被褥巾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由于乌泥泾和松江一带人民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广传于大江南北"。当时的太仓、上海等县都加以仿效。棉纺织品色泽繁多,呈现出空前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