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年纪虽轻,已名声在外。就连隋炀帝的权臣、当朝宰相杨素,都指着自己的座位对李靖说,“阁下他年必能坐上我的位子。”李靖果然“坐”到了。只不过,那已经不是隋朝宰相宝座,而是唐朝尚书左仆射的位子。而他和唐朝的缘分竟是从刑场上开始的——
隋炀帝统治下的第12年,李靖以而立之年,驻守马邑。无巧不成历史,他正是太原留守李渊的下级。精于军事的李靖,自然嗅到了空气里不寻常的味道,他打算回江都,向隋炀帝告发李渊。后来不知何故,他滞留在长安。李渊攻下长安,便欲杀他而后快。危急之时,李靖坦然大呼:“明公不想成就大业吗?为什么斩杀壮士!”这句话,是李靖为唐朝效力的表白。
在李世民的求情下,李渊刀下留人。他可能没有想到,此举为唐朝留下了万里前程。4年以后,当辽阔的北方平原成为二公子李世民驰骋的天地,南方的水乡泽国就是李靖一个人奇光绽放的舞台。起于中原地区的李唐政权,要想完成统一,势必南下作战。当时,萧铣以梁朝皇族后裔的身份,趁着隋末乱世,已经控制了长江流域大片土地,定都江陵,仗着水势与李渊对抗。
谁说北人就不擅水战?灭萧铣之战就是李靖献给唐朝的见面礼,也是最有趣的一次战争,步步兵行妙棋。
第一步,李靖将巴蜀酋长的子弟都招来做官,形同人质,在萧铣的后方釜底抽薪;第二步,力排众议,在长江汛期发兵,水势汹涌,突袭江陵,打一个措手不及;第三步,将缴获的舰船全部“扔”到长江中,使萧铣的援军误认为江陵已破,在长江上迟疑观望,是为攻心之战;第四步,拿下江陵之后,严令唐军不许劫掠,收拢民心,一个月之内,就兵不血刃地控制了萧铣政权的全部领地。喜讯传来,李渊对李靖又封又赏,浑不是当年要杀他时的态度了。
从李世民刑场求情的那一刻起,李靖就注定要和李世民的雄心联系在一起。李世民登基后,国家的注意力由内转向外,首当其冲的便是不时来找麻烦的草原民族——突厥。贞观四年正月,一个天寒地冻的日子,兵部尚书李靖,带着三千精骑,奔进了孤寂的苍穹里。出马邑,袭定襄,夜攻东突厥颉利可汗的大帐……剪灭东突厥的序幕拉开了。慌乱中的颉利,简直是自己吓唬自己。他以为李靖出动了倾国之兵,于是仓皇北逃。等他逃得够远了,又自作聪明玩起了“请降”之计,以求喘息时间。
于是,远隔千里,一个在宫廷、一个在塞外的君臣,开始了一次默契的战略配合。李世民派来了议和的使者唐俭,也暗中派来了李世所率领的主力部队。就在唐俭和颉利握手言欢之时,李靖抓住了突厥人一瞬间的松懈,铁山之侧,突然出袭,不可一世的东突厥汗国灭亡了。
一月出征,四月凯旋,仗就这样结束了,迅速得惊人,又让人激动得无法自持。还有什么可以庆祝贞观朝的大喜呢?凌烟阁里灯火通明,太上皇李渊亲自弹起了琵琶,皇帝李世民站了起来,当着同样沉浸在欢乐之中的群臣贵戚的面,在父亲的琴声中,翩然起舞……
这是李世民时代一次登峰造极的胜利。就是从那个绚丽的夜晚开始,李世民被推举为四夷宾服的“天可汗”。这不只是个虚荣的头衔,而是宣告着,大唐可以组建“天可汗”联军了。李靖,理所当然是第一位“天可汗”联军统帅。贞观八年,他受命率领由汉族、突厥、契等各族将士组建而成的军队,出兵攻打吐谷浑。李靖迎来一生中最为艰难的一次行军。吐谷浑盘踞于青海,在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上,仗着天时地利,曾经三次令唐朝军队无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