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历史军事>三国之召唤天下> 第389章 刘辩的执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89章 刘辩的执着(2 / 2)

官渡之战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曹操在战事初期处于劣势,当中全赖三人为曹操扭转困局——荀彧、荀攸、许攸。

曹操于黎阳与袁绍相持,本欲还兵再作打算,荀攸献计:“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擒也。”曹操依计行事,果然大破袁军,斩杀颜良。建安五年八月始,两军再次相持于官渡,双方互有胜负。其后曹操军中缺粮,适逢袁绍谋士许攸与营中将士不和,投奔曹操。许攸献计烧袁绍军粮,使袁绍不战自败。曹操曾经在交战之时想过放弃,写信给许都的荀彧。而荀彧却提醒了曹操:“在战争双方都疲惫不堪时,谁后退谁被动,谁放弃谁灭亡。战机就在这时出现。”最后帮助曹操寻回信心,继续坚持。

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于用人之道。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荀彧则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能够鼓励和帮助曹操在关键时期坚持战斗,这是更高层次的人才。由此观之,人才的妥善任用应该可说是“一计敌万人”。至于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袁绍和曹操大军聚于官渡,后面袁绍又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屯积在袁军大营以北约20公里的故市、乌巢。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自率领步骑五千,冒用袁军旗号,人衔枚马缚口,各带柴草一束,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袁绍获知曹操袭击乌巢后,一方面派轻骑救援,另一方面命令张郃、高览率重兵猛攻曹军大营。可曹营坚固,攻打不下。当曹军急攻乌巢淳于琼营时,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迫近。曹操励士死战,大破袁军,杀淳于琼等,并将其粮草全数烧毁。张郃、高览闻得乌巢被破,于是投降曹操,导致了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崩溃。袁绍仓惶带八百骑兵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七万余人,也有说是八万人。官渡之战增强了曹操的实力,为曹操击溃袁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方仅有曹操和袁绍势力较大,此战击溃了袁绍,北方就无人能和曹操抗衡。

曹操和袁绍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著名战例之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条件,但首当其冲的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实力明显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袁绍,但他却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并最终大获全胜,其取胜之道是值得后人很好地深思的。

此战曹操善择良策,攻守相济,屡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对获取胜利起重大作用,集中体现曹操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反观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屡拒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地丧失良机。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而全军溃败。

总的来说,前期袁曹双方在黄河沿线对峙,发生了一些摩擦,曹操方取得了一些局部胜利,关羽、于禁等人都有战果。中期袁绍本军到达后,曹操与袁绍进行了全面会战,曹军战败退守官渡,在这一线与袁绍形成新的对峙。长期对峙过程中,曹操方粮草渐渐不支,而且领地内很多地方都暗地勾结袁绍,曹操局势非常被动。许攸投敌是转折点,曹操突袭乌巢导致袁绍分兵出现问题,张郃高览投敌,局势瞬间扭转。袁绍战败并退回河北,曹操得到喘息机会。一般对官渡之战有两个认知偏差,一是低估了曹操在许攸投靠前的凶险程度,当时的情况虽然武帝纪一笔带过,但是结合其他很多资料能够发现当时曹军已经在崩盘的边缘。二是高估了官渡之战的意义。官渡之战只是让曹操有了生存和博弈的空间,并非官渡之后曹操就横扫袁绍了。袁氏落败的主要原因是二子内斗。

刘辩最终决定,官渡他不能那么早去援曹操,不管是为了曹操,还是为了他自己,曹操也给了他十日的期限,既然这样的话,那他就在这十日把并州给取下来。

“诸位,该出兵了。”刘辩看向众人,默然一笑道。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