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这就从另外的一个方面上说明,已经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但与其它地方相比之下,我们家乡实在还是落后之极。就连常常出墟入市的唯一通道,仍旧像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几乎一个模样。连最起码必须得要硬化的道路工程,都还弄不好,真是大不像样了。
我还记得,2007年清明那天的一大早,正好碰到了阴雨连绵的天气。可是,对于在我们家乡那种旧的风俗习惯来说,不论清明那天的天气如何恶劣,都从来不会随便进行更改这个祖先所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清明扫墓的。
要是用老人们通常所说的话,便就是:
“你们可要懂得啊,先人们都是天天盼望能够在清明节的那天祭祀他们的时候,好让他们都能够痛痛快快吃上一顿大餐;都能够饮上一杯醇醇的美酒;都能够享受到一趟儿孙晚辈们,为他们所准备进行焚烧的香火,纸钱……”
老人们对于我们所说的这些忠告的话语,也许,就是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历来都是有如此的良好的传统所至。因此,2007年清明节的那天,也跟往年一样,就从天一大早开始,在我们村子上四处的山林深处,便已经开始陆陆续续地有人进行扫起墓来了。
顿时之间,你往山岭上的四处一看,就会发现香烟缭绕,炮竹声声,瞬息之间,响彻云霄。此时,你还可以看见,一群群的男女老少,他们全都一齐爬往山岭松林的深处踊去。
顷刻之间,那一派清明时节所特别具有的奇特的景象,就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简直便就正如同明代诗人高启,在他所写的一首著名诗歌《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当中,生动地进行描写清明时节的情景一般: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就在2007年的清明时节的那天,当我们一块从村子附近一带的山岭松林扫墓回来的时候,已经是到了下午三点半钟左右的光景。于是,大家回来后,便又马不停蹄地忙忙碌碌做起了晚饭来。
你可要知道,由于我和在外面工作的那几个回乡扫墓者,还得要在当天晚上,及时地赶回到单位去。第二天一大早,还得要像往常一样上班和上课。这可是半点也耽误不得的事情啊。
同时,我们还得要继续抓紧时间,尽量快点完成做好今天的晚餐,按时摆到“厅厦”去,大家一起进行祭拜“亚公”。
你可要知道,这种到“厅厦”进行祭拜“亚公”,也在在我们农村当中,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一个必定不可能少的一项重要的传统。更何况,今天又是清明节。并且,这个清明节又是在上半年当中,一个重要的节日之一哩。
你可要懂得,历来在农村当中,都总是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著名的农谚,“清明前好插田,清明后好点豆。”。乍看起来,这似乎是自古以来,不少村间农事季节,都是按照这个农谚所说的去做的了。
我往往在每年清明回家乡进行祭祖扫墓的时候,却常常总会发现,大部分的田块都还没有动手进行早稻的插秧工作。有时候,偶然之间,才会看见到在一些稀疏的田块当中,三三两两地插上了一些颠三倒四的稻苗。
你可要知道,自从解放以后,在全国的广大农村就开始实行像苏联一样,走集体化的道路。此种做法,前前后后已经搞了三十年左右的时间了。
正是:
清明时节雨纷纷,祭拜先人回乡村;
一早齐往岭上踊,扫墓归来近黄昏。
欲知后事如何,请君往下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