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越发微小的海绵状血管瘤需要的时间,按照道理来说,比起刚才要快得多。但陈群却发现在血管瘤的旁边,就是几个神经末梢交织的地方。尽管不知道这些神经究竟有什么作用,但脑海中自然而然就在头顶电脑构建的三维图像上,结合系统模拟病人的真实情况,一下描绘出了这些神经末梢的一头,联系着脑干部分。
换句话来说,这些神经就是监控器,不能动的。也就是他不能用普通的导丝进行刚才的针脚式切割,只能用光镊慢慢手术。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足足用了五十多分钟,陈群才切割并修复了这个微小的细胞瘤。
此时,对于在另外一边的杨小泉和姜明两位院士,也一下看明白了这个手术,就只有陈群一个人能完成。就算是换成介入手术能力最高的顾宁,大概也只能完成细胞的切割,但要在那么弯弯曲曲的环境下,再做一个血管网吻合,是根本无能为力。
一句话,对于这例新式手术来说,其他人都无法帮上忙,只能靠陈群一个人完成。因为只有他的操作,才不会导致任何失误。如果中途换人,基本就是前功尽弃,准备的两个替换队伍,根本就不是完成这种精微到极致操作的命。
杨小泉当机立断,立刻将顾宁给撤退下来,让他过来这边负责指导。毕竟整个手术需要三十个小时以上,他们两个老人无法全程跟随指导,最好的法子就是轮班负责。至于现在手术室的其他医务人员,几乎都是闲着没事干,除了维持患者的生理状态外,就只要陈群在一个人有条不紊地做着手术。
第三个海绵状肿瘤一下加快了许多,才半小时就处理完毕,难度却是第一个手术的几倍。杨小泉和姜明在外面看着这里,忍不住追问了一下旁边看得聚精会神的顾宁。
“要是让你做,你多久能完成?”
顾宁犹豫了一下,十分肯定地回答。
“正常情况是三个多小时,慢一点应该四小时,如果运气好,最快也要两个半小时。”
杨小泉就不继续追问了,拿起麦克风喊了起来。
“小陈,这个肿瘤处理完毕后,让助手换一台光镊,你抓紧时间走动休息一下。你只完成了十分之一,剩下的部分要是完不成,可以分成两次来做,其他人都没有你熟悉光镊,顶天能勉强运用,但更多的是添乱。所以我将两个预备小组解散了,只留下几个轮班护士。”
陈群这时候见自己越发做得得心应手,知道后面的手术时间只会更快,而不是学现在一样慢吞吞的。
当下点点头,声音从口罩内发了出来。“我大概能坚持下去,现在找到了一点点感觉,可能等下要做得更好一些。”
杨小泉一听,关掉麦克风,转头对身边的姜明取笑起来。
“你看看你,再看看人家小陈。你完成了八九百例神经手术,才找到自己的方法。现在小陈做了几个,就做出手感来了。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啊!”
姜明慢悠悠地说了一句,“好歹我还能上台手术,某些人只要动动嘴巴的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