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也有好事者,不给帮忙,反而还起哄的,惹得胖婆娘更是生气。
有人提议,乡上干部在村上蹲点,这事应该让乡上知道下,也许后面还能有个补偿啥的,叫乡上干部来也算是个见证。
这才打火的在打火,说话的在说话,叫人的跑来叫人,刘荣他们才知道这个事。
管饭点的婆娘说了这事的前因后果后,刘荣更气了。
他心里想,以前说牛洼乡是穷乡僻壤,穷山恶水出刁民。
现在看,这城乡结合部的乡镇才是真正的刁民。
少了农民的纯朴,多了城市的狡黠,但又都学的不像,更多的则是自私自利,人性的恶在这西塬乡上,真的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想到这些,刘荣心里不禁为那个年轻的小轿车司机点起赞来,他甚至觉得那司机坐的对,做的正确,要是换作是他,他也会这么做。
刘荣把想法和小李一说,小李竟然也同意刘荣的想法,并说,要是换作是自己,也会这么做,而且扔的不是烟头,而是点着的打火机,那样烧的面积回更大。
小李说的感觉比刘荣还起劲,刘荣赶紧的让小李住了口。
有些事情,作为凡人,想想就行,说出来就不好了,说多了就更不好了,尤其是大小还算是国家干部的凡人,就像刘荣和小李这样的。
蹲点结束后,刘荣和小李回了西塬乡政府。
到了乡上,大伙在一起一交流,竟然说的是停不下来。
各个都是怨声载道,刘荣这才发现,自己遇到的情况并不是个例,至少在西塬乡的每个村,都是普遍的现象。
刘荣也深思过这个现象,为什么平日里见了都还感觉挺不错的群众,在夏收这种事情上,却总把刘荣他们当外人看呢?
有些人说是过去收公粮,群众的焦点就在粮食上。
有人又说不对,农民嘛,一年到头辛辛苦苦,不过是是为了多打几担粮食,所以在收粮的关键时刻,只认粮不认人情有可原。
还有人说,关键是角色的问题,平日里无事,大家都是好朋友,但在夏收的问题上,你不让我晒粮,不让我把公路当场来用,那你就是断我的活路,不让我收成,你既然不让我收成,我为啥还要冲你笑,听你的。
上面这些,刘荣觉得说的都对。
刘荣自己也有一些认知,他觉得,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一个发展的过程,老一辈农村人把粮食看的比命还重,这是好事。
可在现在的环境下,支撑传统农业模式的场不见了,老人们也没办法,新兴的机械化作业又不能完全保障夏收,只有利用公路来碾晒麦子。
而对刘荣他们横眉冷眼的,其实也并不是出自这些群众的本意,只是他们非常清楚,这个阶段的刘荣们,都是和他们的对着干的。
所以,见了刘荣他们,自然是要以一种敌我斗争的姿态和角度来说明问题。
如果还像以前那样,说啥听啥,那麦秆咋碾,麦子咋晒。
当然了,这一年的夏收过后,就算是这些日子都快要恨死刘荣的群众,也都重新拾回了笑脸,见了面还是一如既往的笑呵呵。
三塬村的干部们其实也很聪明,他们在这段日子里是见天的找借口,能避开就避开,其实干部们和群众心里想的一样,他们只想告诉刘荣说:“道理我们都懂,你就不要下来了,好好的在乡上避避暑,休息休息,夏收呢,别麻烦我们,也麻烦你自己。”
【作者题外话】:《811109+乡镇十年》的故事太有时代沧桑感,一个个极具历史性和可读性的事例,既真实又颠覆你的三观。本书没有噱头,不大开脑洞,却用寻常的故事让你看到乡土,读懂乡间。文中因方言缘故,音译字较多,个别错别字和语句问题因为是一手稿的原因请忽略。牛奶面包吃多了,品一品乡间的小杂粮才能更养人。推荐您收藏订阅《乡镇十年》,每日必读,天天向上!也欢迎与作者互动,评论必回!作者互动交流群422783091。另请各位大大注意!银票最好是在最新章节打赏哦,否则不算追更票,谢谢啦!有你们的支持,才是我鞠躬尽瘁,不断更新的源动力!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