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明军不但没有彻底占领统治,反而还把部分权力拿出来给本地氏族,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大明能给出的终极优待。不接受的只会被抛弃,然后另选一个人代替。
明知道这就是最终结果,自己又是付出了多少才走到这一步,谁要是在如此关键的时刻选择放弃或者反对,也就没资格享受这个优待了。
要说抱怨和不满,心里肯定是有的。可事已至此,别说反对了,连犹豫都不能犹豫,六个小萝卜几乎是抢着答应下来。生怕稍微说慢一点,就会被詹闶区别对待似的。
在大框架上达成共识,接下来其他事就好做了。一是解决两个所谓天皇和征夷大将军的问题;另一个就是对东瀛的行政区划、各级衙门、兵力配属等等,做一个更加公平分配。
足利义满的事情好解决,他们家本来就是忤逆犯上才掌权的,而且也没有抓住最后的机会,没有好下场就是必须的了。足利氏满门,包括所有分支,全部论罪严惩,轻则劳动改造,重则枭首示众。
两个天皇并不在和大明谈条件的范围之内,他们来到佐渡岛,詹闶都有别的安排。后小松是为了最后一次行使天皇权力,给《中日佐渡友好条约》签字画押的;后龟山是后小松的备份,前者不配合的时候,可以由后者代掌权力。
这件事之后,如果后小松配合,那就和后龟山一起留在佐渡岛,等待大明朝廷封一个“北倭王”的虚衔,在这岛上混吃等死,至少还能有三代以上的好活。
如果不配合,那就只能和他的儿子,还有那位被叫做“一休”的小和尚,一起去见天照大神,家族其它人等接受改造。然后留下后龟山这一脉,享受大明给与“南倭王”家族的好处了。
足利氏和天皇,就是这么安排了,答不答应,同不同意,不是他们能决定的。而对于东瀛未来的规划和安排,则是詹闶给出一个纲要,其他人在这个纲要的基础上展开讨论。至于最终的决策权嘛,不用说也知道,肯定在詹闶手中,别人的建议能作为参考就不错了。
首先要把东瀛剩余的三十八个令制国重新规划,改为一个大宣慰区和分属五省的四十个县,各省在人口和土地等方面尽量做到平衡。像陆奥、出羽这种地方,被拆分是必然的;而志摩、安房这种地方,被兼并也是肯定的。
衙门的安排相对复杂一下,詹闶不可能把所有官职任命都一一经手,他要起到的是引导作用。而且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治理东瀛的都是西园寺这些人,任用更合适他们的人手才是正确选择。
只要建立在大明掌握人事任命权、财政审计权、军队建设权的前提下,别的都可以适当放松一些。这些人愿意成为大明的朋友,大明也应该给与一点点尊重。
詹闶的建议就是,这次来到佐渡岛的各势力代表,凡是对大明的要求作出积极回应,但只是因为反应过慢而失去机会的,都可以作为各县长官“都尉”的备用人选。
那些来了却不积极配合的,留着也是浪费粮食,不如全家到矿山上去劳作。反正将来的东瀛加上大宣慰区,也只有不超过四十五个县,每县一名都尉,还不够正式投靠了的六个人分呢,要他们都算多余。
至于说中枢衙门的官僚,实话说也不会有什么具体权利,基本上就是西园寺和五省刺史报个名单上来,詹闶看这批准或不批准就行了。
最多最多,给一些特别人物开几个口子,适当安排一下,仅此而已。反正很多实际权力都在大明手中控制着,这点小事就没必要太计较了。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