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章 罗什村(2 / 2)

“谢谢舅舅。”舅舅给钱,当然要毫不犹豫的收下。25个金币,那就是面值20法郎的“拿破仑”金币了。菲利克斯舅舅对金钱大概没有什么概念,他似乎完全不在意维塔丽突然手持“巨款”——500法郎对于一个12岁的孩子来说是一笔相当惊人的巨款。

她也觉得自己是该多吃一点。阿瑟有时候嘲笑她是“小矮子”,其实他也不高嘛!

手里有钱,心里不慌。不管什么年代,有钱才是真理。

这时候的法郎是金银双金属币,里面实打实的是有金子的,相当保值;法国经济稳定,几十年来物价上涨的不高,购买力跟70年前的拿破仑时代相比,差距不大,也就是因为阿登这儿是战区,所以最近这一年物价才上涨惊人,等到战争赔偿的谈判结束,政府就该平抑物价了。

维塔丽琢磨着这个物价高涨的时间应该不会太长,顶多到年底,物价就该下降,她只要平稳度过今年,到了明年,就该能回去修道院寄宿学校了。

这不是说她对修道院女校有多么喜欢。众所周知,修女们相当严苛,每天念、背《圣经》,教女孩子们做针线活、烹饪技术,看书这种事情是不被鼓励的,也不让她们看报纸,总之目的就是教育出“贤妻良母”。

兰波太太文化水平不高,也就是后世的小学毕业的水平,文化程度够写个信、看个报纸、算开支账,对孩子们的学业只能听老师们的评语。她没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概念,但阿瑟得到了沙勒维尔学院老师们的一致称赞,这是她所能理解的“优秀的孩子”。

对女儿们的教育她不太在意,只想着她们以后跟她差不多就行了。

而维塔丽,可是想去巴黎读大学呢——在拿破仑三世的统治下,索邦大学已经开始招收女生入学了。

阿瑟不屑的说“想要学习知识,用不着非得去上大学。”叛逆儿童十分狂妄,“把我给你的书看完就行了。”

维塔丽瞥他一眼,“你的书已经卖给我了,不再是‘你的书’。”上次他偷偷跑路,没钱,只能卖书,大买家维塔丽把他的书包圆了,一共给了他50法郎。

阿瑟从善如流,“好的,已经是‘你的书’了。我不在家的时候,你看了那些书吗?”

“看了一些。”维塔丽心累,“我没什么时间看书,妈妈整天要我做家务。”

“晚上看。”

“你以为我是你吗?”她怒气冲冲的瞪他,“妈妈允许你晚上点很多蜡烛看书,可我只有一根蜡烛。光线不够亮,我没法看书。”

妈妈十分偏心阿瑟,这是她无法改变的事情。

“我不信。你自己有钱,你肯定买了很多蜡烛。”

说到买蜡烛她也很心疼,明明这应该是大人的物资,但她却不得不用自己的小金库支出。

她很是气愤“我们的父亲还没死呢,你说,我们是不是应该去找他,让他把这么多年来的子女抚养费结算一下?”

阿瑟这下子算是被妹妹的想法吓了一跳,“去找父亲?”

作者有话要说玛德莱娜沿河街5号甲现在是兰波故居,街道更名为阿瑟兰波沿河街。

《totaleclise全蚀狂爱》里兰波第一次回家吃饭的时候是一家人母亲维塔丽、大哥弗雷德里克、大妹妹维塔丽(跟母亲同名)、小妹妹伊莎贝尔,电影一开场去找魏尔伦的黑衣女是长大的小妹妹伊莎贝尔。

不过当时兰波家住在法国东北部的阿登首府沙勒维尔,住在城市里,不在农村,兰波和哥哥只相差1岁,都在私立男校stitutrossat就读到1865年(阿瑟11岁),之后又一起去了当地的中学llèdecharleville沙勒维尔学院;维塔丽则在ceduséulcre修道院寄宿学习。

兰波11、12岁就显出超常智力,于是兰波太太给他请了一个私人家教阿里斯特·勒里捷神父,不清楚是否付费。但能让两个男孩都去正规学校上学,女儿也能去寄宿学校,显然兰波太太的经济条件不是太差。让吕克·斯坦梅茨的《兰波传》里提到兰波太太结婚的时候有3万法郎的嫁妆,后来还得到了娘家的一些地产,这笔钱和地产租金显然能让他们一家人过得挺不错,根本不是电影里表现的穷苦农家,兰波回家还得做农活什么的。

兰波的父亲是法国军队的上尉军官,不常在家,兰波太太典型“丧偶式育儿”,兰波上尉也对孩子没什么感情,小女儿伊莎贝尔出生几个月后,兰波上尉彻底离开家,再也没有回来。

关于1871年法国物价水平,1880年巴黎一个四口之家一年的最低生活费是1300法郎(数据出自《过去的钱值多少钱细读19世纪北京人、巴黎人、伦敦人的经济生活》),而法国整个19世纪的物价平稳,没有大幅增长。算上战争时期物价飞涨,以及偏远地区生活费用低于首都巴黎,兰波一家五口大概一年支出在1500法郎左右。

1法郎是20苏,100生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