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她很肯定朱七能够考上童生,但也不能把话说得太满,给自己留条退路不是?
哎呀,这敢情好。朱四婶立马说道,我们太当山脚下还没出教书先生呢,要是老七来当教书先生,那我们脸上也有光了。
朱三婶心里也喜得不行,不管老七有没有出息,但一个教书先生的名头肯定能唬不少人。
到时候朱三壮、朱四虎相看的时候,岂不是能够更上一个台阶?
又是红薯、又是教书先生,她俩觉得未来的儿媳妇有望了。
老七年纪还小,我不急着相看,不过你们家三壮、四虎到年龄了吧?叶瑜然似乎想起了什么,问道,我记着,他俩应该跟我家老四、老五差不多大吧?
朱三婶:三壮跟你家老三一年的。
朱四婶:四虎跟就比你家老三稍微小几个月。
哎哟,不说还不知道,我家老四都抱了俩了,三壮、四虎怎么还没成亲?他们俩在相看了吗?之前叶瑜然完全没想起来这事。
没办法,原主根本不关心隔壁房的事情,朱三壮、朱四虎的事情更不可能放在心上。
叶瑜然之前虽然见过这两小子几面,但都不过十几岁的年轻小伙子,在现代还是上学的年纪,也习惯性的不往这事上面想。
但现在一跟朱四比,她顿时觉得这两人似乎也该谈婚论嫁了?
朱三婶、朱四婶对视一眼,笑了起来:在看了。
然后大大方方的,跟叶瑜然挑明,他们已经定下了相看的时间和地点,最近就准备相一家。
因为还没有定下来,那姑娘还不算自己家的,便按着规矩,没有透露姑娘是哪家的,只大概说了对方的情况。
比如家里条件还可以,娘家兄弟已经成亲了,家里略有薄田,能够填饱肚子。
姑娘嫁过来的时候,也会带些陪嫁。
从这两点,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没有一个拖后腿的娘家。
当然了,既然姑娘家条件不错,自然也会提出相看的条件。
朱三婶一副不好意思的样子,说道:托了大嫂的福,要不是你们家又是盖新房、又是收红薯,老七还在镇上念书,这样的好事情还轮不到我们家。
可不是嘛,媒婆介绍的这家,在十里八乡里,条件都算不错了。朱四婶在旁边说道,我也打听过了,这姑娘模样不错,在娘家的时候就非常勤快,家里两个嫂子都夸。这姑娘没别的爱好,就是喜欢新鲜货,听说我们朱家村有红薯,就想着相看的时候,能够尝一尝
叶瑜然目光闪了一下:是这位姑娘提的要尝红薯,还是她娘家人说的?
朱四婶一怔,有些不太确定地说道:都有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