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历史军事>抗日之超级战神> 第一千二百二十二章:战归德(八)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千二百二十二章:战归德(八)(1 / 2)

ins/ins

6月27日,战争还在继续,但是滞留在太康的近五十万灾民全部顺利转移到了周口。

而在周口,国民政府派出了大量的兵力接应这些百姓,并对他们进行了简单的安置,也算是对第88军这段时间的坚持有了一个交待。

当然了,对于武汉方面而言,这事儿最大的意义不在乎挽救了多少灾民的性命,而是他们有了新的宣传方向。

此时的武汉城上下一片愁云惨淡,这座古城正在经历着战火的考验。

作为打响推翻封建统治第一枪的地方,国人对这座城市是有着特殊的感情的。

这座重城是由汉口、武昌、汉阳三镇隔江鼎立而成,长江无所顾忌地从城中穿流而过,把武昌孤零零地划在了江南岸。

这里,机关楼堂、要员私宅云集,景点古迹遍地,在青翠的珞珈山、碧绿的东湖水和一片片优雅宜人的景区映衬下,透着一个政治抠纽不同凡响的气度。

江北汉口,则以其繁华、喧闹而名噪天下。

作为旧中国的大商埠,其名气仅在大上海之下,因而紧紧地吸引住南来北往过客的目光。

龟山脚下的汉阳,同样不同凡响。这里有全国规模宏大的军火城,云集了眼下中**火工业的精华。

“汉阳造”就是产自这里,而这种步枪直到现在依旧是中**队抵抗日军侵略的主要武器,至于中正式,由于制造工艺的问题,产量一直都提升不起来,也就只能装备一部分中央军精锐,绝大多数的地方部队以及非中央军嫡系的,至今已然是以汉阳造为主。

只是今年的盛夏对于武汉的百姓而言,特别的难熬,人们的心思根本不在满地开放的鲜花身上了,放眼全城,哀嚎一片。

由于日军正在一路杀向这里,大路上、田野里,一批批携金带银的商贾官吏、绝望无助的难民伤兵,像一股股令人沮丧的混乱的潮水,涌进武汉的大门。

早在去年,国民政府各部门名义上虽说是迁往重庆,可到了这儿,都没有再向西挪一步。

一队队西迁的工厂、学校、民间团体,也极其自然地在这里扎下脚来。

工厂又冒出了烟,商店一家家地增多起来,政府的一些军事、政治机关也开始运转——武汉成了中国的战时首都。

对于国民政府而言,武汉是他们手里唯一的一块宝地了!

这里地处长江、汉水交会口,平汉、粤汉铁路必经此地。可以说是中部地区的水陆交通抠纽,‘九省通衢’名不虚传。

向南,它连接华南地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援助,经香港、广州运到国民政府手里。

向东、则直通苏皖浙,是日后收复失地的桥头堡。

向北,它又依傍中原大地,是发起全面反攻的前沿阵地。

可以说,控制武汉,足以控制东西、威震南北。

更为重要的是,仗打到这份上,中国内地繁华的、有影响的大都会中,能容得了国民政府的,也就这武汉三镇了。

高层的那些大佬们心里清楚,控制武汉,他就能吸引住全国、全世界的目光,他就仍能自豪地对外界炫耀:中国并未亡于日本,中国政府依然存在。

中国政府能看清的东西,日本人同样能看得清,所以1938年新年刚过,日军不待休整,便擂响了西进的战鼓。

从战略上说,仰攻武汉,必先控制翼侧的安全。为此,东京日军大本营,先拿右侧翼广袤的中原大地开了刀,于是乎就有了徐州会战以及后来的兰封会战等一系列的大决战。

在过去的半年多来,中**队在战场上总体上是败了,而且败得挺惨,尽管其间也有台儿庄等几缕辉煌,但失败确实是无可争议的。

武汉是无论如何都不能丢掉的,所以国民政府决定集中全部的人力物力保卫武汉城。

而保卫武汉首先要做的便是激发鼓舞前线将士以及后方民众的士气,于是乎国民政府先是向全国民众宣布了保卫武汉的决定,接着又在人事上做出了极大地调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