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历史军事>抗日之超级战神> 第一千一百六十一章:徐州大突围(十六)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千一百六十一章:徐州大突围(十六)(1 / 2)

接到张荩忱从徐州城发来的电报之后,马铮当即给予回复!

内容很简单:就一句话,贵部可先撤,徐州防守任务交由暂编第12师!

马铮不是不知道这样做的危险,毕竟眼下日军距离徐州已经不远了,要是按照他们的行军速度,最多两天的时间就能赶到徐州城。

这个时候撤兵都不一定能平安突围,更何况还要坚守一段时间,就算是强如铁血团,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成功突围。

但即便是这样,马铮依旧做出了这样的安排!

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西北军出身的第59军战斗力太差了,留下来的结果就是全军覆没。

不是马铮看不起第59军,而是他们的兵力火力都严重不足,战斗力更是差的要命。

根据战后研究,中日两国的学者普遍认为,以炮力为中心的战斗力进行比较,中国军队的火力只有同等兵力的日军的五分之一,假设日军的常设师团是100的话,那么预备师团就是62,警备师团是44,而中国军队一个师则是16。

100:16,结果是多少?

参考这个比例,客观比较不难得出,日军一个联队战力大致相当国军嫡系一个师;一个大队战力大致相当地方国军一个师。

因此,不包括后勤等其它方面,中日军制就火力而言,以及双方战斗力存在巨大悬殊。

除此之外,在抗战初期,国军为备战扩编军队,新编部队超过一半。

很多抗战战士,参军前一天,还是农夫、市民、学生。

所以,日军以一个大队正面较量,击溃国军一个师那是常有的事情。

这是历史局限的悲哀,而非某个人的错误。

更何况第59军已经在临沂以及台儿庄血战近三月,此前还在南线和日军的第13师团血战了大半月,所部伤亡之大超乎想象。

可以说这几个月下来,第59军的老兵减员至少三分之二,甚至于很多部队的军事主官都换了好几茬了。

这样的部队如何能保持战斗力?

他们又不是超人!

据张荩忱之前所说,所部第59军的两个师加起来也不足八千人,又在徐州外围和日军打了这么长时间,他们还能有几分战斗力,这让马铮心里很没底。

所以,他才会让第59军先撤,留下暂编第12师殿后!

除此之外,马铮也是出于对张荩忱的敬重,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不了解张荩忱的人不明白他心里的苦,甚至于对他还充满了误解,着实令人心疼。

张荩忱很早就已经名扬天下了,但真正进入国军视线还是在长城抗战后。

出于对他的忌惮,日军方面便开始玩弄一系列鬼蜮伎俩!

1937年4月底,张荩忱为了帮助宋哲元敷衍日本方面,出访日本。

为了混淆他的政治面貌,日方启动政治心战,故意炮制消息对外界放话,离间群众和张荩忱的关系,但是整个访问过程中,他并未做出任何对不起国家民族之事。

而在卢沟桥事变期间,日军更是喊出“只打冯治安,不打张荩忱”的口号,让老百姓误解成了“37师打,38师看”。

从这时起,一直到张荩忱在卢沟桥事变之后返回南京为止,对他这一时期的亲日以及打成汉奸的言论至今广为流传,甚至有“是因为在北平混不下去,当不了汉奸才南返”的无稽之谈。

面对国人的指责,张荩忱曾一度有些消沉,甚至想过自杀明志。他的苦衷,只有他自己明白。

最后还是在李*仁,冯*祥等人的力保下,才恢复了过来,成为第五战区的一员,加入到全民族抗战的洪流中。

虽然重新掌握了兵权,也有了重返战场的机会,但是此时的他仍没有见谅于国人和舆论界。

因此部队出征前,张荩忱热泪盈眶地对手下众将说:“蒙各位成全,恩同再造,我张某有生之年,当以热血生命报国家、报知遇。”

张荩忱说到做到,淮北克敌,第59军首战立功;临沂苦战,他不计前嫌,毅然解围庞炳勋部,重创板垣师团,不但令板垣震惊、令仇人庞炳勋叹眼,更为台儿庄大捷奠定了胜局。

临沂一战,张荩忱名杨天下,昔日的“汉奸”成了今日的英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