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都市言情>超级艺术家> 第三百六十七章 趣游三孔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六十七章 趣游三孔(2 / 2)

为了表达对孔子的敬重,大家都虔诚庄重地进行了礼拜。刘小柳认认真真地进行了直播。

直播完了大家的礼拜,刘小柳把镜头停留在几位皇帝所题写的匾额上。“万世师表”、“生民未有”“斯文在兹”等等,刘小柳来来回回地播了几次,为的是让大家都能看清楚。果然多数人都看清楚了,只是有的能看懂,有的却看不懂。有的网友立马发来帖子。

“请问生民未有、斯文在兹是什么意思?”

“请颜老师给讲解一下呗。”

“请颜老师讲讲,我们也长长见识。”

刘小柳立即把镜头对准颜康教授,颜教授一一介绍。

“生民未有”出自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这个词好理解,意思就是说:孔子出类拔萃,自有生民以来,从来没有像孔子一样至高无上的圣贤,世上只出现了孔子这一位圣人。这是公孙卫对孔子的评价。

“斯文在兹”这个词就难懂一些,“斯文在兹”语出:“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意思是: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对这段话朱熹的解释是“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谓“。

因为这段话的背景是,当时孔子在匡地被围困,孔子好像是在劝说围困他的人,所以我是这样理解的。孔子的意思是,周代的礼乐文化和我的文化捕是一致的吗?这种文化顺应了天意,所以匡人你们无法改变它。斯文就是孔子的礼乐思想,也泛指孔子仁义礼智信。换句话说孔子就是斯文,斯文就是孔子。所以,“斯文在兹”就是斯文在我这里。

另外有云,“克昌厥后,斯文在兹。”意思就是:后世子孙兴旺发达,文化知识在自己手里。这句话对“斯文在兹”有了进一步发展,我的理解就是,要兴旺发达,就要斯文,斯文是兴旺发达的前提。另外斯文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你要做一个斯文的人,你就是斯文的你不愿斯文,你就成不了斯文的人。

闫康讲到最后说:“我这样讲也不知道大家听没听明白,反正我是这样理解的。”

听了颜教授的话,徐校长带头鼓起掌来。徐校长说这是他听到的对“斯文在兹”最好阐释。

游览完孔庙,项目组来到了孔府。孔府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

一进孔府大门,就是一座太湖石山。导游介绍说,人来孔府一开门,一眼看到的就是山,其寓意就是提醒来人,到孔府来说话做事要开门见山,不要拐弯抹角。

来到孔府内宅的宅门,宅门内壁上面有一幅状似麒麟的动物像,名叫“贪”。据说是一种上古的神兽,传说它生性贪婪,能吞金银财宝。尽管在它的脚下和周围已全是宝物,但它并不满足,还想吃掉太阳,结果却被太阳所融化。把”贪”画在这里,寓意是在警示后人不要贪多无厌,做官要自律、清廉。

游完孔府再游孔林。孔林又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子孙后代的安葬之处,也是世界上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氏族葬墓群。一进大门,是长千米的孔林神道,两侧苍桧翠柏,郁郁葱葱。尽头便是“至圣林”牌坊,过了牌坊,再上洙水桥,通过甬道,再穿过孔林享殿,由东南角门进入孔子墓园。

门内北侧有一枯干,树前有石碑一通,上书“子贡手植楷”,相传为孔子弟子子贡所植。孔子去世后,子贡由于在南方经商,没有第一时间赶回曲阜。在他来到孔子的墓前时,将哭丧棒插到了地上,没想到它竟生根发芽,长成了一棵大树。后被闪电劈中,今日只剩下了这一小段枯木。在古代,父母或老师死后应守墓三年,子贡由于愧疚,便在孔子的墓旁搭建了一间简陋的茅草屋,为孔子守墓六年之久。这也创造了学生为老师守墓的时间记录,由此可见孔子、子贡的师生感情。

孔子的墓高高隆起,像是马背一样,碑上刻着“大成至圣之文宣干墓”。有趣的是,本来应该是“文宣王墓”,但我们看到的却是“文宣干墓”。导游说,由于上面有个“王”字,皇帝总是不肯跪拜,于是就将王字中的那一竖给拉长,使下面的那一横被前面的石头挡住,所以就成了“干”字。皇上也就可以跪拜了。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孔子是一个实干家,推崇实干,注重实践,非常喜欢“干”字。生前留有遗嘱,在自己的墓碑上一定要有一个“干”字。所以他的后人便想出了这么一种办法。

听完这个故事,秦晨有感而发。秦晨说:我倒是相信后面的说法。遥想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乘坐笨重的牛车周游列国、推销他的治国理念,想象他满怀希望地离别故国,十四年间辗转呼告,黯然神伤,一生孜孜不倦。虽然他的本领在他生前并未能很好地施展,但他提倡的“仁爱”等思想却是人类亘古恒常的价值追求。孔子的一生,难道不是在奔波和实干中度过的吗?

孔子的一生走得艰难,走得孤独,但却从来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他永远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朝着自己的理想“不舍昼夜”的行者。

大哉之孔子,不在廊庙,不在逝波,而在薪继火传,代代不息中也。

展望未来,我泱泱大中华文化之根脉,不就是深深地扎在“孔孟之道”这片沃土上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我们薪火相传,都能做好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秦晨的感慨,再次赢得大家的掌声。网上更是爆满的赞赏。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