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绉十七岁时,于当年夏季离开书院,回家参加解试,正式开始科举生涯。
穿越后才明白,古代的科举制度跟现代的高考完全不是一回事。古代的科举,考场后面就是官场,考中了就能做官,真正是鲤鱼跃龙门。而现代高考,不过是走入社会的一个起*点。
在这个时空中,科举制度是从本朝才有的。前两朝的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由更早之前的汉代推举选官制发展而来,后逐渐为地方望族权贵垄断,形成士族门阀制度,导致了官位变相世袭,使有真才实学但出身寒门的人得不到重用,间接威胁到皇族的统治。因此大魏朝建国后,魏太*祖确立了科举取士制,试图以此削弱门阀士族的影响。
科考设进士科和明经科,其中明经科是对士族妥协的产物。因大魏朝在建立过程中得到了大部分士族的支持,故赵氏君主采取这种温和的政策,来逐步削弱对赵氏建国有功的士族们。因此,参加明经科考试的多为士族子弟,由于录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能考中的基本都有真才实学,不会出现滥竽充数的情况。
由于近几代君主越来越看重进士科,通过进士科选拔的非士族官员越来越多,这种情况引起了士族的警觉,自觉联合起来,因此有了南阳书院的大力发展。
沈绉在现代曾经研究过明清的科举制度,相当繁杂。进士科正式考试共分三级:院试、乡试和会试以及殿试。院试之前,还要经过县试和府试(分别由本县知县和知府主持),取得童生资格,也就是准考资格。每级考试都要考好几场,每场作八股文若干篇,并一篇试帖诗,相当难考,所以范进中举后才会疯掉。幸而大魏朝的科举制度建立才两百多年,没有明清的制度那么完善。不过也分为三级:解试、省试、殿试。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也称礼部试,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在皇宫举行。考试形式为策问,内容多跟时务有关,或者结合时务阐述经义。
沈绉之所以愿意参加科举,就是因为大魏朝不考八股文,否则他宁愿跟他老爹学习经商。
相对来说,进士科更重诗赋,明经科则注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顾名思义,就是填空题,默写出被蒙住的经书内容。墨义则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注释。帖经与墨义主要考察考生的基础知识,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考生具有文学才能。所以进士科要及第很难,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大魏朝的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是以进士科虽难,却是获得显贵身份的最佳途径,赴考的人前仆后继,连绵不绝。
考生来源分两种,一种叫生徒,京师及州县官学馆出身;另一种叫乡供,也叫举人,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的。这个州县考试就是解试,生徒不参加解试选拔,原因是州县官学馆的学生在入学时就已经通过了筛选,能考入州县官学馆本身就代表着强劲的实力,意味着保送的资格。
沈万昌和吴郡本家都打算让沈绉回吴郡吴县参加解试,认为这样可以得到宗族势力的照顾,出身也更正一些。
沈绉却不这样认为,历史知识告诉他,士族门阀制度终将消亡。于是告诉老爹,皇帝更倾向于从普通民众中选取人才,这样更利于统治,要想出头,不光要极力淡化自己的士族出身,必要时还得与之划清界限,这是必然的趋势。沈万昌觉得儿子的想法很出人意料,细思之下,觉得十分有道理,想到那个签文,便依沈绉所言,就在江阴府参加解试。
解试在各州郡的直属府县举行,由州郡学政主持,地点在州郡官学馆,每三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的前一年举行,考期多在秋季八月,又称“秋闱”,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所以又叫“桂榜”。第一名称为解元,后世所称解元即是由此而来。与之对应的是省试,在来年二月举行,称为春闱。
当年九月,沈绉考中桂榜,次年开春赴京赶考。
沈万昌不放心,派了一帮人随行,管事、护院、脚夫、小厮,恨不得把家里能伺候的人全带到京城。每逢大比之年的二三月,京城的客栈总是客满。沈绉带着这么一大帮人到了京城,落脚就成了问题,幸好他老爹考虑周详,安排随行的李管事在京城择地置业。
李管事很快在城东买下一座宅院,交通、食宿都很方便,也很安静。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