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敌卖|国之罪祸及九族,所有证据齐全,风声鹤唳,朝野动荡。皇上选择治罪谢氏,保下皇后和太子,在当时看来无可厚非。他处理得当,得了仁爱之名,不仅拔除谢家,也平定了当时混乱的人心,再没有比这更好的结果了。
谢氏一倒,太子势力十不存一,太子妃出身寻常,母族不足为虑。
以如今杨绪尘的眼光看来,那时皇上还是看重太子的,可这种看重抵不过对谢家的厌恶。
只是后来为何变了?
是太子殿下一力主张为谢氏翻案,赢得了天下敬重?还是季珪做了二十年东宫之主,已经厌烦?兴许都有。不仅如此,兴许太子还记恨他那位父皇。
皇上没成为季珪心中的好父亲,季珪这个儿子当的也不怎么样。他结|党,掌控京郊大营,将手伸向宣城税收,甚至上次寿宁节,靖阳拼着受伤也要让他背锅,不就是因为他还觊觎靖阳未来手中的兵权?
这些,皇上知道么?
杨绪尘猜,是知道的。
既然皇上对太子不满,那么就要另想他法。他时日无多,此时废太子必然会让局势大变,抽不出手对杨家开刀也能说得过去。
选择和杨家联姻,是他所求的“稳”。
而确定不了联姻对象,不过证明了皇上还没选定继任者罢了。
这其中牵扯甚多,选择联姻的对象也极为慎重。
让杨缱嫁皇子,或是选个心性狠厉的,继位后能立刻反过来对杨家下手,或是选个老实没野心的,一旦皇位更迭,能站在新皇那边。
而若是杨家子尚主,那也要选个聪明听话的公主,能笼络住信国公府,迫使杨家在新皇继位时稳住朝局、支持新皇。
……哪有那么好的事!
当他们杨家人都是傻的啊!
传承千年的世族门阀当然不会轻易受摆布,在面对皇权时,也是恭有余而敬不足。
如今杨绪尘能对着杨霖轻易说出‘换太子’这种话,杨霖自然也能迅速接受。
父子俩均从对方眼中看出了对方心思。
“难啊。”杨霖感慨。
杨绪尘深有同感。
他们不是在难换太子,而是在难,选谁。
让我们来盘点一下当今圣上的几个儿子:
太子季珪,出身精贵,为人严苛,然心胸狭隘,野心勃勃,看似亲近世族;
二皇子,已就藩封王,无诏不得入京,这些年已被太子差不多弄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