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科幻小说>胜者为王[快穿]> 不学无术纨绔嫡子 嫡13 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不学无术纨绔嫡子 嫡13 完(1 / 2)

国丧之后,皇帝带着赵君心祭天,向天下宣布他储君的身份。

早逝太子的遗腹子,名正言顺的嫡长孙。

离奇的身世让民间百姓连连叫奇,朝中百官却很淡定。皇子们死绝了,总该有新的储君人选,赵君心这个选择,也不是没有迹象,许多人早有猜测。

大朝会,黄袍加身的赵君心替代了大太监的位置,搀扶着皇帝上了龙椅后,乖巧地站在他身旁。

“坐吧。”皇帝语气柔和地指挥,孙子最近的表现他很满意。

“谢陛下!”赵君心坐在龙椅下方特别安设的座椅上。

皇帝如日常一般处理国家大事,赵君心规规矩矩地学,不插嘴不开口,多记多看多揣摩皇帝的意图。

这个储君的名头来的突然,赵君心也只能老实按照皇帝规划的路线走。这点似乎合了皇帝的心意,他待自己倒是更加亲切。

当今圣上精神头十足,神智清明,对国家大事决断也英明果决。

按计划皇帝三五年之内都没准备立储君,但皇后突然离去,对他的打击颇大。

他的皇后看着精神百倍,没病没痛,突然就这么去了。他忍不住就联想到自己头上。

他身体还算好,但年纪大了,生死不由人。

万一哪天他也和皇后一般睡过去了呢?

他疑心病重,他贪恋皇帝这个宝座,但如果跟皇后一样死去,这个国家该怎么办?

于是他不那么情愿地提前为赵君心正名,并立为储君。

好在赵君心是个心性好的,人又听话。身份变化,他也没有丝毫的膨胀与得意。

这样的好孩子他乐意教。只要赵君心听话,一切都好好的。

*

三年后,赵君心与郑鹤于赵家牡丹园重逢。

赵老丞相在赵君心成为储君后致仕,他与夫人返回江南养老。一来,是为了避免皇帝尴尬,让赵君心加深与皇帝的感情。二来,老赵也是为了自己。自古权臣有几个好下场?卸任之后衣锦还乡,暗度晚年,还能博一个美名。

五个兄长分家分出去了,皇帝做主将他们外放历练。

老赵家的院子成了赵君心的太子府,一切都保留原样没什么改变。

“你怎么还胖了?”赵君心好奇地问。

“都媳妇喂的。”郑鹤颇为得意。去年他新婚,对象是南疆一少数民族族长的女儿。虽然有几分政治意义在,但夫妇二人也是琴瑟和鸣,关系很好。

揶揄好友却被喂了狗粮,赵君心直摇头。

两人就坐在院子里谈话,赵君心养的鹰儿子在牡丹枝条上跳来跳去,很是活泼。

五年未见,赵君心成了储君,而郑鹤升为从五品知州。

身份变化了,但这份友谊暂时未变,相处起来没有隔阂。

春光无限的四月,家里的牡丹也枝繁叶茂。可惜满院子的绿色,却没有开花。

花骨朵都让赵君心给揪了。

郑鹤好奇问:“殿下,你这养花又不让花开,这是为了什么?”

“积蓄养分。”赵君心道:“让牡丹开花不难,但要开的大开得好,就得有耐心。”

养个几年就死了,再换新的有什么意思?养壮实了,活上五十年上百年那才叫养好了。

郑鹤只能佩服,旁人养牡丹等个一两年就足够,偏生他耐心十足。

但也许正是这份耐心,这份忍耐,才让他一直平安到现在吧。

回想当初,郑鹤在南疆接到急报,自家兄弟成了储君。圆滚滚的身体差点从床上掉下来,还挨了夫人一通骂。

他没有因为多了一个储君好友而欣喜如狂,反而为他操碎了心,又是同情又是怜悯。

当今天子究竟是怎样的人,为官五载,他的认识比很清楚。

皇帝或许因为皇后娘娘的过世认清了现实,终于确定储君。但一年前陛下七十大寿一过,那股子对权利贪恋的尽头又上了来,而且人越老越顽固,越不可理喻。

当然,现如今皇帝对赵君心还是挺好。可这是除了前太子,把所有儿子都杀了的皇帝。

谁能说现如今的储君赵君心有免死金牌了?

这如履薄冰的日子,换了他早就慌了。回想起几年前,父亲欲投靠五皇子,全家差点被皇帝端了。那时自己的表现就着实丢人。

但皇太孙却过得悠然自得,从容淡定。老实、本分、自在地活在陛下之下。

这种心态,他自愧不如。

“郑鹤,我有一件正事想与你商量。”赵君心道。

郑鹤:“殿下请讲。”

赵君心缓缓道来:“父亲母亲早逝,我为祖母守孝三年。如今三年孝期已过,未完成的旅程也该开始了。”

皇后娘娘的任务他还没有完成。

皇后身前说想看遍天下,这个天下他远远没有走完。大晋的山没有走完,大晋的海也未看尽。

如今比较闲,皇帝也健康,趁早完成任务比较好。

郑鹤却以为赵君心想离开权力中心,这决定倒也好。

但关键是陛下放不放人?冒然提出要离开,合适不合适?

两人鸡同鸭讲的商量了许久,还是决定找个好日子跟皇帝提,到时候见机行事。

如果皇上同意那最好不过,如果皇上不同意,就挑几个能人代他完成皇后娘娘的夙愿。

*

老皇帝听后立刻同意,还赐下尚方宝剑命赵君心巡查天下各地民生。

“你也该出门看看,不要只看着风景,去瞧瞧天下百姓。”老皇帝指点道。

与众臣子臣子猜测的不同,他对赵君心没有丝毫的恶意。

君王的想法与臣子的想法是截然不同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