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历史军事>七海扬明> 章一二三 发行公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章一二三 发行公债(2 / 2)

李明勋听着却是不对味,怎么说着说着,说的自己走上绝路,需要这群老先生出手相助似的,李明勋连忙道:“原没有诸位前辈说的那些........。”

陈名通坐在那里,拄着拐棍,长出一口气,说道:“元首,老朽这次就卖一次老,您呐,有什么在咱们面前说就是了,有什么困难,咱们一起想法解决呀。”

李明勋笑了笑,不知该如何回答,陈名通道:“我怎么听说,咱们合众国朝廷到了要借贷的地步了?说是要借上千万两,若不是出了大乱子,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亏空,是鞑子跳梁还是红毛凶狠啊,何必向老百姓借贷,咱们各家帮衬几分也就是了,若是让老百姓知道咱合众国朝廷借钱,还不知道传成什么样子呢?”

原来是因为这个!

李明勋终于明白了过来,他也全然明白了,这群老先生终究还是思想太落后,以为政府借钱就是坏事儿,况且,老百姓能说什么,至少合众国的城市公民对借贷是一点不陌生的,当年打吕宋,合众国在香港融资,抵达的便是吕宋的各类产业,只不过合众国的债务人是合众国少数的豪商,说白了就是元老资深议员,要么就是联合银行等少数雄厚资本的机构,而这一次是要发行战争公债,是面向全体国民的。

“老先生们,别担心,合众国还没有穷到需要借钱过日子的地步,只是为了军费稳定,才出了这个主意,诸位前辈要是不信,待会我让人带你们去国库看看,里面可是有三千万两的银圆,随你们清点,我少数一两,随你们搬一箱子怎么样啊。”李明勋开玩笑的说道。

“那怎么要面向全国借贷呀。”陈名通问道。

程璧道:“陈老,打仗可是个无底洞,三千万两说着不少,要大打,全面开打,一年就能打光了,加上其他的资金,估摸也就打两年,陈老,这几千万两可是元老们这几年好不容易攒下的,要是两年打不下来,这第三年的三千万找谁要去呢?”

李明勋插嘴说道:“若是收税呀,咱合众国也只能收一千四百万两,呵呵,杯水车薪呀,我总不能像朱明一样,加征三饷吧。”

“那不能,三饷是暴政,但加三分之到一半还是........。”陈名通道。

李明勋摆摆手:“加征只是最笨的法子,轻易用不得。”

赋税二字只是国家暴力机器对普通百姓的合法合理抢劫,加征合法,但是不合理,夺人钱财如同杀人父母,对人是这样,对国家也是如此,没有人喜欢多拿钱,用道德绑架不行,用暴力对待则有上限,特别是李明勋准备对满清朱明取而代之的情况下,低而稳定的税收是争取民心的最佳手段。

如今的中华大地是满清朱明与合众国三国鼎立,合众国占据了科技和制度的优势,限制其夺取天下的只有资源,也就是说,合众国目前只需要做到一件事,那就是比明清更为高效率更为人道的获得资源,只要做到这一点,就赢定了。

如何从老百姓身上压榨资源是一种艺术,战国时代,效率最高的秦国达到了六王毕四海一的目标,继承了其制度的大汉达到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巅峰,而随着疆域扩大,各疆域的经济水准和文化也完全不同,原先的制度不再合适,中华文明的机构越来越臃肿松散,攫取资源的效率和能力下降,而相对单一的周边文明却可以模仿秦汉时代的制度,完成资源聚集,从而崛起,对中华文明形成优势。

比如如今的日本,采用年贡制度,把土地产出集中起来,比例分成,一般是农民与武士五五分,甚至四六分,在如今的新的三国鼎立之中,朱明也是这般办法,只不过武士变成了藩主和将领,相对来说,满清仍然是走封建王朝的老路——横征暴敛,只是其运气好,没有打的自然灾害,而满清的高压统治也让其效率高于明末,所以一直没有出大乱子。

显然,无论是战国式样的军国统治还是封建王朝式的横征暴敛都无法让合众国效仿,而李明勋则选择学习欧洲人的办法——借钱打仗。确实,借钱就要还钱,还要还利息,但给社会造成的影响很小。

封建制度的高压榨之下,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会下降,从而造成越加征越穷困的局面,但借贷不会,征税是对现有财富的分配,借贷是花的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借贷来的钱不仅不会影响当今社会的生产,而且还通过军费政府采购的形势流入社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借贷也有一个漏洞,那就是要还本金和利息,这一点对合众国恰巧不是问题,因为只要战争胜利,合众国在满清士绅那里就会得到无穷无尽的财富,把借贷打仗斩获还款这个游戏持续进行下去。

李明勋向众人解释着,老先生们对于这个李明勋发明的老游戏是半信半疑的,疑惑主要在于现状,合众国现在是面临着大陆和海洋两方面挑战,借贷是为了稳定资金还是战局失利呢,或许真的要看国库里有没有三千万了。

李明勋讲得通,却说服不得,正要带这群家伙去金库的时候,侍从室递来了一个条子,李明勋笑了:“诸位前辈,国库湿冷,又在地下,依着我,还是不去的好。”

见李明勋变卦,众人更是心有所思,再添忧虑,李明勋甩了甩手里的条子,说道:“告诉诸位一个好消息,大舰队在印度洋大破欧洲殖民者联盟,全歼敌舰队,我中华自此在海上无忧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